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温州一对父子40年三次创业都成传奇 究竟为何?
2018年05月31日 08:11:59 来源: 温州商报

  诺尔康的创业是父子走近彼此的桥梁

  跟着父亲创业的那些事

  在李楚的记忆里,过去对父亲的印象带着些许陌生和遥远。诺尔康的创业,是他们父子走近彼此的桥梁……

  父子的决定:只身一人留守美国跟研发

  4岁,父亲已经只身去上海打拼;当自己跟母亲定居加拿大,因为生意父亲又频繁回国……两人很少在一起生活,李方平也几乎不会对儿子谈及自己过往的兴衰荣辱,包括外界始终关注的那场风波。在李楚的印象里也对父亲从事什么不甚了解,“2000年一次回国,我才知道原来他当时在做房地产”。

  2003年,李楚从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信息管理学毕业,一回国就被父亲“发配”到了房地产公司下属的物管公司,从基层做起。“别人总觉得我是‘富二代’,但其实我是一直给他打工的。”李楚打趣地告诉记者,父亲则喜欢用“我还未富,哪来的富二代”这句话给出否定的答案。父亲对朋友、合伙人一向慷慨,但对自己却总是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

  让李楚记忆最深的是,最初考察人工耳蜗准备回国的前夜,“他突然丢给我一个选择题,要做,我一个人留在美国继续跟,不留就直接放弃这个项目”。父亲这个看似“临时”的决定,让李楚跟着专家守在加州的研发中心,一待就是两年。

  父子的传承:是商业基因,更有创业精神

  谈起美国那两年技术攻关的艰辛和资金压力,李楚已很好地继承了李方平面对困难时的淡然。最终,初期3000万3年产品上市的计划,一直追加到1.9亿,诺尔康才得以成功问世,这一过程的阵痛是不言而喻的。李楚坦言多亏了父亲沉默却有力的支持。“当时面对资金压力最难的其实是父亲,我们每天烧芯片就跟烧钱一样,他总会想到办法说服股东投资,只要我认为值得继续做下去。”

  记得在投资额追加到1.5亿元时,李方平透露止损意愿。“不能止损,不能停止……”作为项目负责人李楚的反对声在越洋电话里铿锵有力,李方平至今还记忆犹新。

  而对李方平来说,李楚其实不是接班人,而是共同创业的“合伙人”。前30年的创业,李方平独自负重前行。诺尔康的再创业,是李楚和他一起成长。在这位传奇温商的一言一行里,很少直接表达对儿子的赞美,但却有藏不住的关爱和骄傲,只要有关于李楚的报道,李方平总会第一时间把链接转发到朋友圈;有请他代表诺尔康的活动邀约,李方平也总是觉得儿子比自己更合适。

  父子的约定:不能让原始股东亏损离开

  “别人相信你,愿意投资你,能帮忙的我们尽量帮。”在李方平的价值观里,个人财富的增加早已不是一个选项,实业兴邦、社会责任是更重要的方向。

  “他常常是酒杯一碰,股份就分出去了。”李楚笑着说,这看起来很“任性”,但实际上是意味着把更大的责任扛在了身上。父子俩在创业之初就已约定好,假如诺尔康的事业最终失败,绝不会让个人原始股东亏损离开。

  在我们采访李氏父子的那几天,他们正忙着为赴港上市挑选合适的中介机构。如今诺尔康的股东总计78人,近两年“慕名”找过来想要投资参股的人更是越来越多。诺尔康的股东名单中可谓明星云集,包括美国高盛、启明投资、凯鹏华盈等国内外知名风投机构,在一份对杭州拟上市企业的调研中,诺尔康的机构投资者数量排在第二位。而包括曾凡钢、傅前杰等世界顶级专家,以及临床专家银力、孙晓安、周道民等一大批掌握神经电子学、声学、光学、神经医学核心技术的“国千”“省千”专家,在诺尔康则是技术入股。

  父子的骄傲:打破进口耳蜗的“天价”

  回想做人工耳蜗的选择,李楚坦言开始只作为一项高科技项目,甚至带有一点向父亲证明自己的执拗。在成功帮助全球8000多名听障人士过上正常生活后,越来越能体会到其他行业所无法带给自己的意义,以及父亲在很多方面的决定是多么正确。

  如果当初放弃创业,“温州八大王”在40年后的今天已经泯然众人;如果始终从事房地产,没有温州人的“敢为天下先”,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发人工耳蜗的,不会是诺尔康;如果没有对自主创新的坚持、社会责任的担当,千千万万的听障儿童可能仍然受困于价格高昂的人工耳蜗。

  让李氏父子格外骄傲的是,诺尔康公司的人工耳蜗产品定价为7.8万元。在诺尔康价格冲击下,进口耳蜗也由25万元降至15万元。2016年年初,诺尔康公司的人工耳蜗正式纳入了浙江省医保,患儿家长只需自付1.85万元就能装上,这为原先被进口耳蜗的高价挡在康复希望门外的患儿,重新打开了“有声”世界的大门。

  李楚和父亲的手机里保存了许多听障儿童的照片,每一个聋人背后都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特别是父亲,每次看到这些孩子在植入人工耳蜗后,打开机器听到声音的那一刻,他都激动得要掉眼泪”。

  父子的梦想:

  让听不见的人听得见,让看不到的人看得见,让站不起来的人站起来

  在去年12月修建的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产业基地展示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诺尔康拿下的大大小小的奖状和荣誉。在另一面墙上,则是诺尔康至今已获得的140余项专利。

  李楚说,除了这些,每年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感谢信和求助信还装了满满一大箱。

  “我父亲说过,他这辈子梦想做成三件事:让听不见的人听得见,让看不到的人看得见,让站不起来的人站起来。这也已经成为我们父子共同的梦想。”李楚说,人工耳蜗只是诺尔康的第一步。包括无外机的人工耳蜗、人工视觉等都已经在研发中。另外,针对偏瘫类疾病的电子刺激康复装置——“BION神经刺激系统”的研发也在加速进行中,研发成功后有望帮助瘫痪的病人重新站起来,同时对于一些偏瘫类疾病也将拥有全新的治疗方式。

  “这些都是我们共同奋斗的动力。”李楚说,诺尔康公司创立10年来,连续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科院“科技助残计划”。从2009年植入第一例人工耳蜗至今,已成功帮助全球8000多名听障人士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其中1000多台人工耳蜗免费捐赠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聋哑患儿。

  “父亲搭建了一个大舞台,但怎样让这个舞台继续光彩夺目,演绎更多的传承经典,完成我们共同的梦想,都是我今后面临的挑战。”李楚说。

  CS-10A植入体。

父子问答

  李楚评价李方平:

  他的勇气是我们创业的起点

  李方平寄语李楚:

  开拓是比赚钱更有价值的事

  二代这样看父辈

  记者:父辈创业处事,给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李楚:印象最深的是,他好像没有怕或者担心的事情,遇到什么都能解决。有句温州话说“剥了皮,都是胆”,就是形容他。做人工耳蜗也是,别人会觉得你一个房地产企业做植入式医疗器械,还是最难的人工耳蜗,门槛这么高很难想象,但他真的就敢,这份勇气是我们创业的起点。

  记者:你在创业过程中,父辈给你的帮助有多大,他给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李楚:资金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不过对我的信任帮助更大。那时候研发里遇到挺多困难,我们虽然清楚专业上的问题在哪,能够一次次修正,但绝大多数股东不懂,但只要我说还能做下去,他就愿意继续给我掏钱。

  记者:作为创二代,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能比父辈做得更好?

  李楚:我们的优势应该在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都优于过去。但父辈很多人生经验和智慧我们不具备,而且现在创业舞台是父辈为我们搭建的,携手共同发展,应该是更上一层楼最好的方式。

  父辈这样看二代

  记者:在孩子创业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李方平:我们是共同创业。但从最早的研发开始,就是他带着专家在实验室一点点攻克下来的,一个人在美国待了两年多。印象最深的是,产品还没做出来之前,股东包括里面很多亲戚朋友都有动摇过,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

  记者:你对孩子的创业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李方平:最满意的是对于我交代他,或者我们商量好的工作,应该做的,他总能超额完成。不满意的就是他太“懒”了,早上起不来。以前我们开早会是7点,因为他时间一直往后延,还总开不成。

  记者:二代与你们老一辈相比,最大的不足是什么?在二代的身上,你看到哪些你们不具备的品质?

  李方平:相比老一辈他们可能少了些勤奋和冲劲。但年轻人身上的学问、见识都是我们所没有的,很多新科技、新技术我们已经不懂了,未来还是要靠他们。

  记者:最后给新生代一些寄语和忠告吧。

  李方平:对孩子我觉得不要提要求,他们应当尽量去尝试、去学习。但我想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应当可以用掌握的资源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被垄断的、中国还没有的技术和发明,去开拓这些,我想比单纯的赚钱更有价值。

  【记者手记

  创业精神不灭

  67年前,麦克阿瑟曾说“老兵不死,他们只会悄然隐去”。李方平父子则用两代人的创业故事证明,温州人的创业精神永远不会老去,更会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创造传奇。

  20岁,农民家庭出身的李方平开始靠着自己的两条腿跑遍整个中国,叱咤低压电器经销领域,位列“温州八大王”,成为那个年代的创业英雄;50岁,他义无反顾再创业,用10年时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就中国的人工耳蜗自主研发与生产;60岁,他站上国家科技最高奖的领奖台,捧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奖牌。

  从曾经投机被“打倒”,到投身神经电子行业,不灭的创业精神铸就了李方平横跨世纪的创业传奇。

  当90岁的李嘉诚退休,外界热议长子李泽钜能否接班时,与父亲李方平已经共同创业10年的李楚,不仅继承了父亲身上的创业精神,也继承了关于神经电子产业的中国梦:让听不见的人听见,让看不见的人看见,让站不起来的人能重新站起来!

  在李方平父子身上,可以看到温州企业家身上最为宝贵的品质:创新、挑战规则、善于学习、勇于担当。当传统的制造业成本高企,意味着靠低成本谋生时代已过去,许多人认为温州的优势也随之消失,甚至总有声音发出温州“无前途”的论调。

  此时此刻,众多优秀的温州企业家,带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正泰从低压电器制造商到新能源服务商;森马从服饰巨头到缔造儿童产业帝国……每一次的创新创业,都是风口上的一次博弈,是这些温州企业家对行业脉络的梳理和对时代需求的响应。

  无论在什么时代,成功都是相同的。坚守实业、坚持研发、坚定走自己的路,保持远见和胸怀,一定可以做出成功的企业。

  创业精神不灭,是企业家的精神,也是温州人的精神。


标签: 创业;父子;温商;企业家 责任编辑: 沈正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53136454470236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