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李冬冬将医护人员与宝宝共同相处9个月的时光画成了一幅画,题为《陪伴》。
胎龄26周、体重仅530克、手掌大小的早产女婴,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连续9个月的精心救治和护理下,昨天上午成功出院。这是浙江省目前成功救治的出生体重最低的宝宝。
她是妈妈的第4胎宝宝,之前3胎都不幸流产,宝宝的顺利成长更显弥足珍贵。
胳膊只有成人手指粗
这个出生于2017年9月12日的宝宝,到昨天正好9个月大,是在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最久的宝宝之一,大家都亲切地喊她“妹妹”。
“妹妹”出生时只有26周,与预产期相比,提早了3个半月。在医学上,属于超早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
正常足月出生的宝宝平均身长约50厘米,“妹妹”出生时仅27厘米,全身只有成人手掌大小,胳膊只有成人一根手指头那么粗,肤色青紫,全身器官还没有发育好,尤其是肺部没有成熟,不能自主呼吸。
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万诚说,一般来说孩子胎龄越小,救治成功率越低,有后遗症的可能性越高,原本是建议他们再生一胎。况且孩子的父母尚年轻,母亲26岁,父亲29岁。
不过,宝宝全家人的态度都非常积极,无论花多大代价都希望能够抢救。她是这位妈妈的第4胎宝宝,之前3胎都没能保住,为了能成功生育“妹妹”,她的妈妈怀孕后便辞了职在家专心待产,在产前已经住院保胎了两个多月。
“家人的这种积极和坚持的态度感动了我们,所以我们科室所有人都全力以赴。”万诚说。
宝宝勇过三大“难关”
万诚告诉记者,救治过程中有三大“难关”,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呼吸关”,即:反复、多次上呼吸机。由于孩子的肺部没有发育成熟,其自主呼吸不能维持正常的需要,所以需要用呼吸机支持,呼吸机戴上又撤下,有时戴1个月,有时十来天,反反复复。但是,如果呼吸机上得越多,依赖越大,撤离也就越困难。
第二个是“感染关”,孩子反复出现真菌、细菌感染,出现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虚弱,反应差,20多天的时候甚至突然发生过休克。
第三个是“营养关”。孩子胃肠道没有发育好,只能通过中心静脉置管输入营养。她的身材如此“迷你型”,血管也极细,护士们要在细如发丝的血管里留置导管,建立中心静脉。正是有了这条生命的“通道”,很多营养物质才能靠这条生命线传输给她。
医护人员们都说,这是个很珍贵的孩子,稍有不慎,前功尽弃。经过9个月的精心救治、护理,孩子体重现在达到4400克,身长也长到了55厘米,眼睛大大的,非常漂亮。
孩子的奶量也从最早一天仅6毫升,增加到现在一天可以自己进食700毫升。大家都为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变化感到高兴。
9个月成长画成《陪伴》
昨天是“妹妹”出院的日子,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等都一起来接她回家,一家子都是温州市区人,爸爸还是出差途中专程赶回来的,风尘仆仆。一见到救治妹妹的医生和护士们,全家人直言“感谢”。
新生儿科现在共有60多名护士,在妹妹住院时,每一位护士都抱过她,甚至比家人更了解她。护士张微说,“妹妹”好像懂事似的,护士阿姨们忙的时候,她就乖乖地自己玩床头的玩具;做检查时对她说“不痛的,做完就抱你哦”,她也就不哭闹。
护士李冬冬更是将大家与“妹妹”共同相处的时光画成了一幅画,题为《陪伴》。画中记录下了妈妈第一次给宝宝做“亲乳喂养”的镜头,还原了护士阿姨给宝宝喂奶瓶的温馨时刻,还有宝宝睡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保暖箱、刚进入新生儿科时打的静脉留置针也入了画。他们还将宝宝一天天长大的照片都洗出来,让每人写上祝福的话,做成一本纪念册。
虽然出院了,不过“妹妹”还是存在离氧困难的情况,需要继续吸氧,家里已经都备好了吸氧所需的仪器设备。到目前为止,为了救治这个宝宝,家里一共花了60多万元。宝宝的外婆说,这么多花费可以换来宝宝的成长,都是值得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