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罗欣(左二)与学生亦师亦友。
褪去名校的光环,驻扎在海岛洞头支教,这是在温州中学从教25年的罗欣的选择。去年,洞头一中和温州中学结对,需要两名教师长期支教,罗欣主动请缨。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但罗欣笑笑说:“被需要是幸福的。而且,做教育总要多付出些。”
愿意多付出,所以她坚持22年担任班主任。在罗欣看来,成功的意义不在于某一时期跑得有多快,而在于是否一直在奔跑。也正是因此,她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从没有停下教研的步伐,并获得了温州市名教师、温州市师德楷模、温州市教授级中学教师等荣誉。
不做“盯师” 自我管理成典范
“班主任这么辛苦,你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担任班主任?”
“因为喜欢。”罗欣的回答简明扼要,没有半点修饰,典型的“理科女”。
1992年毕业于浙大化学工程学系,罗欣放弃了上海等地研究所的机会,来到温州中学担任化学老师。不会上课,就主动拜师,每堂课都去旁听学习;没有经验,她利用中午课间,走进班级和学生聊……很快,罗欣和学生打成一片,亦师亦友。
“我不想做一名‘盯师’。要让孩子们明白,他们要对自己负责。”在罗欣看来,“自我管理”是进入大学走入社会后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而高中阶段则是培养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她将“学会自我管理”确定为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引导学生制订自我发展和班级发展目标,实施班级日常行规自主管理模式、综合素质自主量化评价模式。
也许是凑巧,罗欣开始带的几届班级都是七班。她的班级不仅日常行为规范优异,学业成绩都名列前茅,而且在运动会、艺术节、班级承办活动中也表现突出,被学校誉为“七班效应”。“七班文化”中的“自我管理砥砺前行”,也一直在温中流传。
不曾保留 倾囊相授共成长
在一般人看来,化学课难免有些枯燥。但罗欣善于发现化学之美,她“情理交融、善思好问”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曾获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7年,她任教的班级选考化学的学生多达90%,居全段之首。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来罗欣反复摸索和钻研,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四化”模式:学习素材趣味化,学习活动探究化,学习过程问题化和学习成果结构化。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业余和学生一起钻研,任教班级的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生也多次在全国省市大型比赛中获奖。
去年到洞头一中支教后,她不仅担任4个班的日常教学任务,还进行高一竞赛指导和为高三学生答疑辅导。刚刚结束的“温州市第八届小科学家摇篮杯”中,洞头一中获奖人数超过一半,突破性地获得化学团体优胜奖。
如果说,罗欣对教学的钻研是一种敬业,那么对新人的帮扶则是一种无私。
从2003年起,结对新人便成了罗欣工作的另一个重心。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身上装的教育“这桶水”,“浇灌”到更多的老师心里,和他们一起成长。针对功底薄弱、教学缺乏深度的新老师,罗欣一对一指导他磨题;面对教学能力强但课堂难出彩的新人,罗欣鼓励他多参加实验探究,学习优秀案例,开设创新展示课;而面对教学缺乏自信、科研能力较弱的青年,罗欣引导他们撰写课例,尝试开设公开课突破自我……在罗欣这样“手把手”地指导下,当年的年轻老师早已成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在各种评比中获全国奖项两项、省级奖4项,市级奖20余项。
不会后悔
忘我投入有情怀
采访中,罗欣不时会轻声咳上一阵。“老毛病了,支气管炎,每年都会发作。”她抱歉地笑笑。
从教26年,罗欣不是没有遗憾。因为一次感冒咳嗽没治好,一直高负荷加班,变成了支气管炎,十多年一直难以治愈。因为一直担任班主任早出晚归,错过了太多陪伴孩子的时光。当读大学的女儿说“小时候做作业时都竖着耳朵,希望听到妈妈回家的脚步声”,罗欣忍不住落下了愧疚的眼泪。尽管如此,罗欣没有后悔。因为她知道,教育育人,没有捷径,必须要舍得花时间、花心思和孩子们在一起。
2008年,她不仅担任班主任工作、备课组长、5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还开发了校本课程。这样繁重的教学任务下,罗欣依然不忘经常找学生谈心。“老师,如果我很努力很努力,能不能考到班级前三,考上北大?”提问的是一位高二学生小唐。
“如果你不能考到北大,你还要继续努力吗?”罗欣理解小唐的焦急和困惑,耐心地予以引导:“人外有人,你要知道别人和你一样也在努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努力,还要分析成绩落后的原因,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在罗欣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小唐后来如愿考上了北大研究生。
每每听到类似的好消息,都是罗欣最幸福的时刻。仿佛一名摆渡人,她把一批批学生渡到成功的彼岸,但自己从不曾停下奔跑的脚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