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老伯受骗参加“免费旅游”,结果买回360瓶“特供药”;保健品公司前员工现身揭开黑幕,详解康盛健康生活馆推销套路;市监执法人员卧底“康瑞祥”,破获大型保健品非法营销案……温都全媒体“保健品欺诈”系列报道推出后,数十位读者联系本报反映自己或家人被推销买下高价保健品的遭遇。昨天,记者从市监部门获悉,“康盛”负责人王某以父亲病危为由拒绝到案,执法人员建议受骗市民直接报警。
张阿婆老伴坚信保健品有效
直到店铺被查封,才相信被骗
市民金先生说,今年3月,70多岁的母亲在松台山散步时被康盛的推销员拉住,随后花了5000多元买下了几瓶保健品。“吃了一点效果都没有,老人养老金不多。发现受骗了特别难过,骗子真是太可恶了!”金先生说,他准备带上相关购买凭证到辖区派出所报警。
市民张老伯则是在接受了推销员的免费游览、吃饭邀约后,稀里糊涂买下5000元的牛初乳。“望江西路时代海景的勤善堂店员到小区里发传单,问了我家住哪就上楼来找我,说组织老人免费去龙湾一处生态园游览。”张老伯说自己腿脚不便不想去,对方却坚持开着车来接他,“总共有几十位老人参加,大家在生态园游览、吃饭,然后就去保健品店听宣传、购物了。”陈老伯认为,牛初乳的效果并没有他们宣传的那么神奇,价格也过高,怀疑自己受骗了。
6月28日,温都举办打击保健品非法营销座谈,市民张阿婆在会场讲述老伴三年买了8万元保健品的经历。这家位于东门步行街附近的保健品店,门面隐蔽,以免费“泡脚”、理疗等名义吸引老人,借机推销。张阿婆说,其实老伴体格挺硬朗,但自从去了这家保健品店,就经常回来念叨“睡不好、头晕”,“坚信保健品有效,和我吵了好几次。”
鹿城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卢更生在座谈会现场立即部署安排执法人员对张阿婆反映的保健品店展开调查。7月2日,执法人员在完成调查取证后将该保健品店成功查封。张阿婆的老伴至此才相信,自己真的是被骗了。
“康盛”负责人称父亲病危拒绝到案
执法人员建议受骗老人直接报警
昨天下午,鹿城区市监局机动二大队会同松台市监所对陈老伯反映的勤善堂虚假宣传问题进行调查。
针对涉嫌虚假宣传欺骗老人的康盛健康生活馆,执法人员已经多次联系实际负责人王某和法人代表刘某到市监部门接受调查。
“王某以父亲患癌症病危需要照顾为由,拒绝前来配合调查,刘某则自称不是实际负责人,已经回老家了。”市监执法人员介绍,王某承诺,如果有老人在其店内购买了保健品要求退货,她会积极配合。
去年,温州警方破获“6·15”特大保健品诈骗案,抓获118名犯罪嫌疑人(详见温都去年9月20日报道)。该作案团伙通过租会场、设生活馆、开健康讲座的形式,利用发小礼品、免费参观旅游、提供洗脚服务、认亲等方式骗取老年人信任,销售高价保健品行骗。
市监执法人员建议,如果购买金额较大,受骗老人可以直接向辖区公安派出所报警。
医生告诉你
保健品≠药物
宣称对疾病有显著疗效的都是忽悠
日常门诊中,温医大附一院干部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杜晓红常常遇到老年患者向她咨询保健品的问题。
“食药部门审批的保健品种类多达27种,还分为国产和进口的,大多数连医生也没有见过,我们只能通过说明书上的成分加以分析。”杜晓红介绍,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俗称,它一般对特定人群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比如用于补充膳食纤维、益生菌、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及适宜老年人的辅助于降脂、降糖、降压的保健品。杜晓红提醒,保健品具有一定功效,但其有效成分剂量是不足以治疗疾病的,老年人不能将它同药物混淆,“一旦有人宣称某款保健品对治疗疾病有显著的功效,肯定是夸大了宣传。”
杜晓红建议,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应该去正规商场,分辨外包装上有无“国食健字”打头的批准文号,不要通过所谓的健康讲座、旅游购物等形式购买,以免买到假药。“曾经有位患者说自己吃了某品牌西洋参含片很久,但总是没效果,把药丸带给我看。”杜晓红打开来尝了一下,发现分明就是淀粉加了点糖精。
针对老人相信医生的心理,一些保健品推销活动现场常常会出现身穿白大褂的专家。“这些所谓的专家基本是假的,我从医这么多年从没参加过类似的活动,绝大多数医生出于职业道德也不会参与。”杜晓红说,这些推销活动中出现的保健品可能也是正规的,但不法商贩会利用老年人接收的信息不全面,夸大疗效后高价推销。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保健品长期、过量服用有可能引起副作用,“比如一些降胆固醇的保健品,肝功能不好的老人吃多了会加重肝脏负担,必要时可以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吃保健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