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看戏剧表演看得入神的学生们,和一脸欣慰的老师邢邑青(中)。
浙江在线9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 图片由邢岷山提供)“你在美国是用美语吗?”
一对刚刚初中毕业的姐妹花,对着摄像机镜头,歪着头,问刚刚给她们上完一堂英语口语课的老师邢邑青——她们喊他邑青哥哥,哥哥今年16岁。
邢邑青一愣,又一笑,耐心地回答她俩的问题。
这个7月,邢邑青出了温州苍南火车站后,又坐了一个半小时汽车才到达泰顺,再经过蜿蜒的山道,来到翁山社区梨垟村。
山峦叠嶂,绿树成阴,他站在听得到鸟鸣、推窗就是群山的“翁山书院”讲台上,看着眼前的同龄人,像一场梦一样。
几天前,他还在美国,刚刚在南加州大学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夏季表演课程,和同学排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
没想到,几天之后,他回到家乡浙江,竟能为大山里20多个孩子们,排一出他写的戏,还是用英语演的,叫《等明天》。
爸爸邢岷山和妈妈钮晓晴坐在教室的最后排。邢岷山是著名的昆剧演员,后来又演戏,最近的作品是在《琅琊榜2》里饰演段桐舟。
下一堂课,轮到他的外公钮骠,著名的戏曲评论家、教授,和外婆沈世华,昆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去年77岁了还在台上演《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两位加起来已经164岁的艺术家为孩子们带来了《20世纪昆曲前世今生》的讲座。
这个艺术世家,五口,三代人,连续两年暑假,都会来到这个地处深山的地方,支教。
一群同龄的孩子
邢岷山的朋友——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与雕塑系的翁志丹、曾齐宝,都是地道的泰顺人,从小受宗族乡贤照拂。2016年冬,他们在家乡建立翁山书院。每逢寒暑假,请来中国美院的老师、文艺界的学者专家,为泰顺的孩子免费开设书法、绘画、国学等课程。
去年暑假,邢邑青就跟着家人来了。孩子们对这个人高马大,风趣幽默的哥哥很是亲切,知道他从美国来,更是好奇,一下课就围着他问东问西。
于是出现了开头的这一幕,孩子认为在美国应该是讲“美语”的,他有些哭笑不得。
来上课的孩子们跟他同龄,但大多数人去过最远的地方,只是最近的瑞安,连温州市区都没去过。
所以今年一到书院,邢邑青先做了一个小讲座,题目是《中美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主讲,家属们配合。
刚到翁山的第一天,崎岖不平的山路让外婆沈世华扭伤了脚,她忍着疼为孩子们表演了昆剧《牡丹亭·游园》片段。“外婆演了一辈子杜丽娘,这还是她第一次一脚穿着拖鞋、一脚穿着球鞋演完她的《牡丹亭》。”邢邑青笑着说。
他发现,很多孩子都对表演很有兴趣。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孩子都有一颗文艺的心。如果你问他理想,最多的答案也许都与艺术有关——跳舞、唱歌、画画、当明星、当摄影师……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会因为身处城市、乡村而有所不同。只是这里的孩子,没有机会得到优质的教育。”
一堂体验课
2011年以前,翁山还是一个“乡”,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很多孩子也就成了留守儿童。
有一次,邢邑青和男孩翁国雍聊天,他在县城的寄宿中学读书,很独立。但聊天时,邑青感觉他的神情很紧绷,小动作很多,手一直掐着,有一种释放不出来的紧张。
邢邑青从小学表演,知道戏剧有疗愈作用,这在国外一直被视为戏剧最重要的社会意义。
他也想在这里试一试,“也给他们打开一扇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第一堂英语表演课,邢邑青用英语说了半小时,结果一片寂静。
为了让大家玩起来,他设计每堂课一半时间练习日常口语,一半时间排演英语舞台剧。
他带着孩子们坐在蒲团上,读剧本,做游戏,放松身体,彼此了解。
邢邑青没有选择那些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觉得离孩子们太远。他想起自己正在写的童话剧《等明天》,讲的是一只小猴子的故事,“对,就排这个。”
男孩翁俊豪和邢邑青同岁,长得特别机灵,被选中演“男一号猴子”。得知自己要当主角的那天晚上,翁俊豪骑着自行车,沿着山路,到了邢邑青住的地方,聊了4个小时,交流台词该怎么背,怎么准确发音。
有天晚上8点多,邑青收到了翁俊豪爸爸发来的微信,翁爸爸刚从苏州回老家。“自从翁俊豪去书院认识老师之后,好像变了个人,学习的欲望特别强烈。我会让他好好加油的。”
“感觉自己影响到了别人的人生,兴奋,也有一点压力。”邢邑青一个晚上没睡着,“大家都需要成长,包括我自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外界的鼓励,但他们从小获得的鼓励太少了。”
最后一节英语表演课,15分钟的《等明天》谢幕,孩子们唧唧喳喳,有的还演哭了,情感完全释放。
一部纪录片
邢邑青很想拍一部纪录片,给美国的老师和同学看看,中国的文化在一个16岁男孩的眼中是怎样的。他本来打算记录一位昆曲武生的日常,但和这些孩子们相处后,他决定记录这些大山里的孩子,题目就叫《翁山的孩子》。
他把想法告诉了他在美国的两个老师,其中一位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电影研究专家骆思典教授(Stanley Rosen),研究中国30余年,非常赞同。
邢邑青随机找了10个孩子,这也是他第一次用采访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我的爸爸是弹棉花的,妈妈在外面给人做足疗。”镜头前的这个孩子,非常大方。
但接下来,孩子说,有一次,妈妈给她打电话,说不想继续干这个了,太苦,也没有社会地位。那天在电话的这一头,她忍住泪水,“我很想说,妈妈快回来吧,但妈妈不出去工作,就没钱供我念书。”
“这些山里的孩子很淳朴,很容易就觉得快乐,但他们也容易情绪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委屈,父母不在身边,只能憋在心里。当父母的爱在童年中缺失,终究会有些遗憾。”
邢邑青打算把纪录片制作剪辑后,放给他在美国的老师同学们看,“我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乡村的美,了解乡村的故事。乡村孩子的教育,也需要更多的人重视。”
两次进山,邢邑青都被那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绕得“七荤八素”。但他跟孩子们约定,明年暑假,他一定会带着纪录片,再进翁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