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6分钟短片记录下1936年的温州 瓦市殿巷86号你读懂了多少?
2018年09月03日 09:38:13 来源: 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记者 戴玮

  在本月1日拍摄的白屋。

  在1936年拍摄的白屋。

  谢福芸年轻时在她母亲创办的女校做小老师,带领女生做体操。这应是温州历史上第一次体操表演。这张照片很可能就拍摄于白屋院内。

  1897年的定理医院

  1903年的艺文学堂

  苏慧廉(摄于1901年)

  谢福芸中年像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寻找·苏慧廉》

  温州网讯 日前,《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一书的汉语主编、温籍学者沈迦带着一部拍摄1936年温州影像的6分钟短片,来温参加一场读书分享会。

  上周,温都报道了短片中一位笑容甜美的温州姑娘陈棣芬,讲述了她在那个年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部短片开头一分多钟拍摄的场景——位于市区瓦市殿巷86号的白屋。

  来自英国的老乡——

  “扎根”温州的苏慧廉一家

  介绍白屋,必定绕不开一位外国人——英国著名汉学家、教育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他是白屋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也是它最初的主人。

  1861年,苏慧廉出生于英国约克郡。清光绪七年十月,21岁的苏慧廉受英国偕我会派遣赴中国温州。苏慧廉在温生活的25年间,设戒烟所、建教会、立医院、办学堂,是最早将西方现代文明引入温州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外国人。

  1879年,苏慧廉所在教会的前任传教士李华庆在城西教堂创立艺文学塾,后苏慧廉将艺文学塾扩大并搬迁至瓦市殿巷,即现在温州市墨池小学的前身;1897年,苏慧廉创办定理医院,后扩建为白累德医院,成为浙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医院,即现在温州市中心医院的前身;1903年,苏慧廉在海坛山脚下创立艺文学堂新校园,即现在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前身。

  沈迦评价苏慧廉时说:“虽然他不是第一个来温的外国人,但他是第一个将西方教育、医疗等模式带入温州的人,温州后来的教育、医疗就是沿着他最初打下的基础,逐步成长起来的。”

  此外,苏慧廉也是温州方言研究的集大成者,他采用罗马字整理温州方言,编写方言学习教材,译有温州方言版《新约圣经》,在温期间编出《四千个常用汉字袖珍字典》,该《字典》在晚清民国时期来华西方人中广为传播。他还将《论语》译成英文,入选牛津“世界经典丛书”,流传全世界。晚年的他出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登顶欧洲汉学研究巅峰。

  看见历史的记忆——

  黑白短片里的花园洋楼

  1885年,苏慧廉和妻子苏路熙,在如今瓦市殿巷86号的位置买下一块地。苏慧廉曾在书信中提到,该处原本是一位富裕官员的私邸,并列举了该地块的诸多好处,可见当时他对白屋所在地的喜爱。

  1885年前后,苏慧廉在那里建造了两幢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洋房,之后与妻子入住。一起住在白屋的还有教会的其他外国人,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仍有“老温州”把白屋叫做“番人馆”。

  为什么叫白屋呢?苏路熙在回忆录《中国纪行》(A Passport to China)中解释,房屋的外墙涂着白石灰,因此称为White House。

  1885年11月,苏慧廉和苏路熙的女儿在白屋出生,取名谢福芸,后成为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作品。那部记录1936年温州影像的6分钟短片,是成年后的谢福芸第六次访问中国,也是最后一次访问温州时拍摄的。

  80多年后,沈迦将原藏于英国电影协会档案库中的这段短片带回温州,而短片第一个镜头拍的便是白屋:一幢二层高的西式楼房,四扇长窗都是欧陆式的,走廊很宽大,走廊上四四方方的立柱子从一楼一直透上屋檐,瓦房顶上冒出一个烟囱,楼房四周种着各种植物,白屋的南侧是一大片开阔的草地。

  “相比中国人喜好的曲径通幽的庭院结构,如此开阔的庭院在晚清时期的温州是不多见的。加上在那个年代,温州本地的百姓是不会对房子的外墙进行粉刷的,开阔的花园、白色的洋房,在当时的康乐坊一定非常特别、非常显眼。”沈迦这样猜测。

  走进“活着”的文物——

  依然有人居住的百年老宅

  9月1日上午,记者拿着上个世纪的白屋照片,去了趟瓦市殿巷86号。

  经过133年的风雨洗礼,两幢房子依然通水通电,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内。只是当年开阔得划出一片网球场的大院里,立着一幢贴满封条的三层危房,大草坪成了水泥地,苏路熙栽种的柳树、橘子树、桑树早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地,上面停着几辆私家车。两幢白屋四周,新建了几处棚屋,原本宽阔的走廊也被围起来作为厨房、卫生间使用。

  记者踩着吱呀吱呀的木制楼梯走上东侧楼房的二楼,站在走廊上,已看不到苏路熙笔下的山尖和山顶的亭子,也听不到轮船的汽笛声,只能看到房顶残破的木梁和堆满楼道的杂物,还有杂乱的电线、各家各户自设的塑料门窗……

  不过,站在远处看白屋,洋房依然方正,露出的走廊,房顶的砖瓦,能够让人感受到这座洋房昔日的光彩。

  据了解,1950年9月,最后一位传教士离开后,白屋大院收归国有,草地后来被浇为水泥地,道坦上盖起了三层高的办公楼,温州市机械工业、轻工、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等公司,及二轻职工技校、市工艺美术学校等先后在此办公、办学。白屋也被作为机关宿舍供人居住。

  白屋门口一位六旬老伯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白屋是市区最好的地方,住的都是机关干部。”

  陈先生是如今白屋的住户之一。上世纪80年代,因其父亲在机关任职,一家人搬入了白屋东北角的“宿舍”。在白屋生活了20余年的他,对这套房子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的英伦气质。

  “套房非常方正,天花板有3.5米高,墙体40多厘米厚,中间还有木头支撑。屋内有取暖用的壁炉,烟囱一直透到楼顶,壁炉前还有一根石条防火,墙上有欧式风格的壁橱……”

  陈先生说,由于他家的套房是有单独的楼梯上下,因此楼梯和走道保存得相对完好。

  保护家乡的财富——

  晚清温州与世界交流的见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年老宅日渐衰败。最近,坊间更是传闻白屋将在街区改造中被拆除,温州文化界不少学者甚为惊讶,纷纷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和修缮白屋的建议。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黄培量说,2014年,白屋作为保护对象被列入温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肯定不会被拆除。黄培量认为,白屋见证了苏慧廉在温州期间对温州教育、医疗等事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让温州在近代跟上了世界发展步伐,开始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对温州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知情人透露,当时有关方面给白屋挂牌的时候,将“历史建筑”的牌子错挂在旁边教会的房屋上,可能由此引起了误会。

  对于白屋的保护,沈迦认为必须引起温州人的重视,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白屋是苏慧廉和谢福芸父女的故居,而两人都是从温州走出去的世界文化名人。苏慧廉是世界级汉学家、教育家,谢福芸是享誉欧美的作家,两人都是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白屋是苏慧廉一家扎根温州,然后从温州出发,走向世界的最好证明,这是温州在历史文化领域的重要财富。

  其二,像白屋这般规模的历史建筑在温州并不多见,且两幢主楼结构完整,旧貌清晰可辨。“温州市区经历多次改造,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晚清建筑实属凤毛麟角。白屋作为晚清温州与世界交流的物证,充分展现了晚清时期温州对外开放的姿态,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近日,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挂牌成立。鹿城区委书记李无文在挂牌仪式上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是鹿城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的需要,要以对历史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建设。


标签: 温州;白屋;短片;定理;洋房;走廊;历史建筑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