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9月17日徐德诗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小学部)讲演
温州网讯 足迹遍布全国33个省的1600多个市、县,举办23000多场演讲,听众约820万人次。这是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21年来的“战果”,背后是60多名平均年龄近69岁的科学家。
中老年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下简称“老科学家科普团”)成立于1997年,主要由中国科学院退休研究员组成,也有高等院校、解放军以及国家各部委专家参与,报告讲演面向大中小学学生、教师,各级领导干部、部队官兵、政府公务员和社区居民等。
目前,老科学家科普团共有61位团员,其中1名名誉团长,1名团长和2名副团长,专长领域涵盖地球科学、物理、生物、航天、动物、数学、医学、化学等。
该团队和温州的缘分始于2011年。七年间,副团长、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原司长徐德诗五次来温。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老科学家科普团在温总计有149场演讲。其中,徐德诗就其专长的地震和防灾主题总计要演讲16场次,对象除了中小学生,还有消防官兵和科协干部。
徐德诗说,自2011年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来温,至今已演讲730多场,这样的场次在全国来说也名列前茅。
七年时间,他五次来温
回忆来温讲演报告的经历,徐德诗用“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学生到其他社会人员”来概括。
2011年,第一次受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下简称“温州科协”)之邀时,老科学家科普团只来了两个人,徐德诗是其中之一,共演讲3场次。
“第一次也跑了几个区县,但是很散,两个人,就几场讲座,后来就越来越多了,像这次(全国科普日活动)我们来了9个人,9天一共有149场。”徐德诗说。
2012年8场,2013年18场,2014年87场,2015年103场,2016年102场,2018年至今超200场。温州科协提供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8年期间,共邀请中科院老科学家演讲团九批次45位老科学家,为全市600余家大中小学校共举办611场报告,受众人数达19万人次。
事实上,除了“走进校园”之外,老科学家科普团也逐步受邀为政府公务人士和社会公众进行科普。
“七年累计在温州讲了730多场,这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徐德诗表示。
七年时间,五次来温,徐德诗感叹,温州变化不小,发展很快。对于此次老科学家科普团在温州设立科普教育基地,徐德诗介绍,温州是该团在全国的第32个教育基地。老科学家科普团在哪里建立基地,要考察的是当地在活动组织、协调、安排方面的条件和能力是否成熟,温州科协等部门的能力获得很大认可。
科普的意义是最大动力
9月17日这一天,徐德诗上午参加完“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马上就要赶往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小学部)演讲,下午还有一场报告,可谓“马不停蹄”。
好在,徐德诗说家里人对他的科普工作十分支持,夫人更是陪在他身边,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
到今年,老科学家科普团成员平均年龄已接近69岁。当很多退休人士颐养天年的时候,这群老科学家却要舟车劳顿全国跑,支撑他们的动力是什么?
在徐德诗看来,尽管辛苦,科普的意义重大。“一个是把我们毕生所学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分享给大家,这也是推动民族进步的一点微薄之力;另外,我们讲讲自己的科技人生,介绍一些科学方法,也是希望启发更多年轻人,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也有人不理解,让这些科学家去对小学生宣讲,是不是大材小用?
徐德诗坦言这确实“挺是个考验”。不过,激发出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后,也会有莫大的欣慰和成就感。这也是老科学家科普团团员之间交流最欣喜的事情。
每次讲解完,徐德诗都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他回忆道,今年3、4月份到一所小学讲解后,6月末收到该小学一名学生的信息,说自己记挂着几个疑惑,要再请教徐德诗。“都是很好的问题。所以我也一一做了答复。”徐德诗说。
另外,福建的一名小学生一直和徐德诗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都要问候,现在已经上初中,也令他印象深刻。每谈起这样的例子,徐德诗的欣慰之感油然而生。
因材施教讲地震
针对不同演讲对象,特别是不同的文化程度和需求,徐德诗准备了不同的演讲内容和方式。
针对中低年级小学生,徐德诗更加关注寓教于乐,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讲课之道。比如,他专门设计了在讲座期间让学生做算术题的环节,让答对的学生获得鼓励。
“目的其实不是计算,而是要让他们懂得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沉着冷静。”徐德诗说,一些其他成员有同龄孙辈可以在家“演练”,自己的后辈早已长大,更多只能靠实战积累经验。
近年来,徐德诗越来越多收到来自地方政府的授课邀请,包括几年前为温州泰顺相关部门做科普,徐德诗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做好提前的部署和预案。
徐德诗表示,从浙江省来看,温州近几年的地震活动较多,但全国范围来看并不多。从防灾减灾的角度,依然不可轻视。
在建立防震减灾网络和预案基础上,对老百姓来说,应努力做好三件事,第一,掌握避震要领,沉着冷静;第二,开展参与疏散演习;第三,准备应急物品和紧急避险工具以备不时之需,如湿纸巾、口罩、保温毯、应急药包、照明工具、多功能手套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