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模退休后一直生活在龙港,闲暇之余,不忘学习新知识。 拍友 董其泼 摄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 通讯员 王益号 冯世言)很多人知道龙港的名字,上世纪八十年代它轰动一时,是中国第一座由农民自费建起来的城市;但更多人觉得龙港挺神秘: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农民凭什么“无中生有”造出一座城?
龙港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陈定模说,成为这座农民城的一名“垦荒者”,是一生最骄傲的事。这里倾注了他的奋斗和梦想,凝结着龙港人的智慧、勇气和汗水,浓缩着中国农民对城市化的探索,而且这种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陈定模的人生大戏是在龙港开始的,他也见证了一出壮丽的时代大戏。
/ “孤胆英雄” /
1984年,温州被确定为第二批沿海开放城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很多人都在小心地“破冰”。苍南县急需一个港口物资进出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县委、县政府申请在鳌江口建设龙港镇,得到了省委批准。
龙港就这样“出生”了。但在当时,小小的一个镇根本不可能得到国家的投资,建设进展缓慢,毫无起色。陈定模当时是钱库区委书记,那里是温州地区十大批发市场之一。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温州的一些农民已经非常活跃,他们以家庭工业为基础,成为先富裕起来的人。
后来,县委在龙港召开现场办公会,让周边的金乡、钱库、宜山三区干部为龙港建设出谋划策。陈定模在会上建议,由三区各在龙港镇建一条街,发动本区先富起来的农民去投资落户。这个建议得到县委领导当场拍板支持。陈定模兴冲冲地回到钱库,成立“龙港投资办公室”。他跟钱库的百姓说,龙港是个好地方,虽然现在很荒凉,但它将是一座城市,农民能成为城里人!通过发动,钱库有900多户专业户、个体户报名要去龙港投资。
然而,去龙港交材料的时候,陈定模却被拒之门外——土地征用、劳动力安置怎么办?来了以后吃饭怎么办?粮食怎么办?看病怎么办?读书怎么办?水、电、路怎么办?对方明确表示,不要他们的投资。
他傻眼了,这简直是当头一棒。跟农民许诺的美好前景就这样不堪一击?回去的船上,陈定模很自责,把落户龙港想得太简单了,觉得自己要失信于民。在计划经济年代,如何解决众多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的粮食问题,在当时是一个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也挡住了农民去龙港的道路。
眼看村民们热烈谈论着搬到龙港的种种好处,陈定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荐到龙港去!1984年6月3日,就在苍南县委常委会将宣布新任命的当天清晨,他先后找到书记、县长、副书记、组织部长等,立下“军令状”:“让我去龙港吧,不要县里一分钱,3年建起像样的镇!”当天,县委召开紧急常委会议,改任陈定模为龙港镇党委书记。
就这样,陈定模离开了当时管辖9个乡、34个村、17万人口的钱库区,来到连一家理发店都没有的龙港镇,同时得了个绰号“孤胆英雄”。
陈定模一路从改革中走来。在龙港镇最早的方岩老街上,两边保留着当年农民造城时最流行的“通天楼”。 拍友 董其泼 摄
/ 龙港“旋风” /
1984年6月的一天,天气闷热,陈定模坐渡船到了龙港。只见路不平、灯不明、水不清,行色匆匆的路人急于赶往下一个地方,因为这个小渔村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即便已经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有些失望,这将是一条艰难的建镇之路。
陈定模立即召开全体干部会议,进行了一场“龙港建设怎么办”的大讨论,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一定要去县里要钱”。当时龙港镇委的全部家当就是9个人和6000元办公经费,其中3000元还是借来的。但陈定模说,龙港缺的不是钱,缺的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
在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和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年代,人口流动是个禁区。但如果一切还是循规蹈矩,还谈什么改革?改革不是要胆子大一些、敢闯敢试吗?真错了就再改过来。
陈定模找遍当时所有文件、报刊,终于在中央颁布的一号文件中找到了答案: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在县委支持下,龙港镇委发文: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这是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公共设施的建设费用哪里来?国外建设城市都是靠出让土地获得资金,陈定模照着《资本论》中的级差地租理论,把规划好的龙港镇土地分为6个等级,不同的等级被标以不同的价格,鼓励周边农民在龙港投资盖房,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用以解决资金难题。这在全国也是个创举。
1984年7月14日,有媒体以《龙港镇也来个对外开放》为题,报道了龙港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这是陈定模从深圳特区得到启示后取的标题。龙港镇紧接着成立“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组织了40余人的“宣传队”,到附近区、镇动员。
一时间,荒凉了几千年的龙港沸腾了,无数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就这样被激发。能不能进龙港,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与财富的标志。陈定模进而向县委要求彻底下放审批权。县委思想很解放,改革力度很大,把审批权全部交给镇政府,8个大印一起盖,加速了农民进城的步伐。
仅两个月时间,龙港就收到公共建设费近千万元,汇聚了一批肯吃苦、敢突破的人。到1986年底,龙港城镇基本建成,作为自下向上城市化的代表,吸引了各地参观者前来,在全国刮起了一阵龙港“旋风”。
/ 时代大戏 /
龙港风生水起,质疑声也未间断。
陈定模回忆说,每当有小道消息传出“陈定模被抓进去了”,他就骑着破自行车,在龙港镇绕3圈,在大街口跟人家聊天,好让百姓对改革放心。
最大的争议就是土地的使用。1988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第一次在法律上认定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大家终于放心了。陈定模回忆,那段时间虽然写了不少检查,但他坚信在时代的大潮里,龙港建设顺应农民的意愿,它永远会向前发展。即使退休后,他也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龙港的明天奔波、呼吁。
令陈定模欣慰的是,龙港建镇34年来,一直以“改革先锋”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不管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还是浙江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还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龙港始终在中国城乡变迁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前两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名教授曾专程邀请陈定模去给学生们讲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陈定模讲了龙港的发展历程,学生们激动地说,太精彩了。陈定模深有感触,继而补充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中创造了奇迹。龙港的确精彩,一生能有这样惊心动魄的经历实属难得,是时代给了我、给了龙港这样的机会。”全场起身热烈鼓掌。
今年过80岁生日时,陈定模写了一阙《满江红》:滚滚龙江,逐浪高,勇立潮头。破樊篱,力排众议,敢写春秋。三十年鞠躬尽瘁,半生情夫复何求。曾记否,昔日小村落,尽高楼。怀初心,兴国运,谋未来,壮志酬,“巨人”育栋梁,桃李竞秀。沧海横流见本色,浮生起落亦风流。虽耄耋,其实正青,“八零”后。
这算是他对自己的总结和勉励。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里,龙港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生来就有一种勇于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陈定模满心希望这种精神能让龙港再次腾飞。
因为改革,很多人用“风云人物”来称呼陈定模,不过他觉得过去的荣耀已翻过一页。“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龙港的风华正茂,龙港唯有再出发、不断向前,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城镇化历程上的标杆,我拭目以待。”陈定模说。
陈定模,1980年任苍南县钱库区委书记兼区长,1984年龙港镇获批成立后,主动请缨成为第一任镇党委书记。此后5年间,他带领一班人开全国之先河实行农村土地、户籍改革,允许土地有偿使用,允许农民离土离乡,将龙港从荒凉渔港打造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探索农村城市化的路径。1996年在龙港创办巨人中学。2008年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农村人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