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鹿城区七都街道前沙村“两委”班子,人人觉得自己渐渐都能挺直腰杆了。
尤其在一个多月前,村里被评为省3A级景区村,再加上去年被评为市“五美”乡村精品村,让村子成为隔壁樟里村之后,七都岛上又一个开始打响名声的旅游地。
放在以前,前沙村有的却是坏名声。村里户籍人口中超半数是华侨,人少房多,外地人租下房子当废品回收站,从乌牛、状元等周边地区运来废品。直到最近几年,村里下决心整治环境,才让村子从“废品村”扭转成为“精品村”。
曾经废品堆到两层楼
村“两委”带头整治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七都还是座不通陆路的江岛时,前沙村就已经是废品回收集中地。废品经过分拣,有回收价值的拉出去卖掉,没有价值的也不清理,堆放在村里。高峰时,村里有15家废品回收站,一年经手的废品有上千吨,留在村里有上百吨。
村里最大一处废品堆放场占地五六亩,“垒起的废品有两层楼高。”村委会主任陈金权说。村里8条河道,除主河道陡门河以外,其他的都被废品填埋,有的河道甚至被填平,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直接威胁到行洪安全。
2013年,村民林晓乐部队转业。他放弃外地稳定工作岗位,回家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村干部和村民开始打击废品回收。那些废品回收站和村干部打游击,今天这家不让租房子,改天就换一家租。让陈金权印象深刻的是,最难赶的一家废品回收站,被追着换了四个地方,看村干部们实在铁了心要整治,才离开村里。
刚开始时,村民思想也不统一。对不少留守村民来说,把空房子租给废品回收,一年到手万把元租金也是笔收益。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让所有废品回收站都搬出村子。
新废品不再流入,处理留在村里的废品仍是个难题。由于存留的废品大多是建筑垃圾和生活废品,对土地污染不大,村民们决定,在沿江地段开挖3米深的坑道,就地掩埋废品,挖出的泥土也能用来建造防洪堤坝。最终,村里共填埋了一两千吨废品,整理出10多亩可重新利用的土地。
如今田园白鹭换新貌
吸引新产业集中入驻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前沙村民自发出力,趁势开展河道清淤、剿灭劣ⅴ类水、农厕改造、拆违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尤其是配合街道开展的口袋公园打造,成为村里新亮点。这些公园面积约100平方米甚至更小,都是利用村里无人管理、垃圾堆放、杂草丛生的边角料和废弃地改建而成,有的侧重在绿化改造的同时,用植草砖铺设地面、划设车位,建设生态停车场;有的侧重提升生态景观,优先种植桂花、三角梅、桃花等适应当地气候、采购维养成本不高、花开颜色艳丽、景观效应明显的植物;有的结合农村实际,采用块石卵石砌矮墙、种植庭荫树和灌木、种植瓜果蔬菜等方式,打造美丽庭院和魅力菜园。这些努力,让村里环境从七都6村中最差的一个,后发赶超先后拿下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五美”乡村精品村、省3A级景区村等荣誉。
环境整治,不仅让前沙村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提升,更直接带动村里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
花田家摄影工作室,是最早进入该村的文创企业之一。工作室负责人朱池凯表示,他被村里田园白鹭、安静开阔的环境吸引,每年花5万元租金进驻这里,不仅找到“自己理想的田园生活”,生意也不错,顾客甚至会催着他举办活动,为他增加收入。如今,村里已经有200多户出租,用于开发摄影、咖啡、茶馆、设计、户外、餐饮、民宿等产业。
环境改善吸引了七彩侨都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开发项目入驻,让村级集体经济从原先欠账140万元,到去年实现总收入超100万元,预计今后几年每年经营性收入将稳定在70万元。对村民来说,不少村民房子年租金超10万元,村民年收入普遍增加2到3万元。当地农产品在家门口就供不应求,部分种植户年收入达10多万元。村里不少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由此解决了300到400位村民就业问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