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它萌芽于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兴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本期《温州宝藏》要说的这件“宝物”,是在洞头区出土的南宋银铤,目前收藏于洞头区文物保护所。它的“前世今生”故事,与洞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交通要道的历史息息相关。
-前世传说
发掘的窖藏银器
包含首饰品货币
1985年5月,当时的洞头县北沙乡九厅村渔民在县木材公司仓库工程施工时,于距地表约1米深处发现一个素面瓷器,内藏一批宋代银器。这批银器分为首饰品和货币两种。首饰品有发饰品银钗和钳形银手镯两种,采用翻铸、镂空和压印等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在首饰品中,银钗和钳形银手镯工艺较为典型,其中,鎏金连二式折股银钗较为精美,由银丝弯成四股,弯曲处钗首顶端有菊花装饰。钗股圆而细长,尾端和连接处有切割使用痕迹。两件完整的银钗的钗股上分别戳刻“繇崇四郎”“□十五郎”铭文,两件鎏金银钗残剩的钗股上分别戳刻“朱千四郎”“□十五郎”铭文,应该都是当时金银铺的工匠名号。
而被认为是作为货币的是四件银铤,除一件完整外,其余三件都是被切割称量支付的银铤小块。完整的银铤长8.2厘米,宽5.3厘米,厚0.7厘米,重282.9克。
伍显军介绍,由于这批银器的研究价值极高,我国文博界最重要的核心刊物之一《考古》杂志在1987年第11期发表了郑家清撰写的《浙江洞头县发现一批宋代银器》一文,并称这批银器“为研究当地的古代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铭文表明银铤
来自南宋都城临安
古代银铤主要出现在唐、宋、金时期,因其形状类似猪的肾脏,地方百姓俗称“猪腰银”。常见形状有圆首束腰、平首束腰和弧首束腰。元、明以后的类似银块,称为银锭、元宝。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南宋后期因货币流通的需要,银铤的重量分为大、中、小三等。南宋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载:“今人冶银。大铤五十,中铤半之,小铤又半之,世谓之铤银。”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因此,按照重量计算,洞头出土的这件完整的南宋银铤为七两半左右,可见是一件小型银铤。
而三件银铤小块侧端有被切割使用的痕迹,根据它们的厚度、表面纹饰等判断,可能是从不同的银铤上切割下来的。其中,两小块银铤的表面分别戳印有“霸南街北”“京销银铤”铭文。正是这两组铭文,表明这批银铤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
伍显军表示,南宋定都临安后,四方之民云集,城区人口迅速增加,商业经济繁荣,店铺增多,在御街形成了南、中、北三个商业闹市区。在众多的店铺中,有一种特殊的店——金银交引铺。其经营范围在保留前朝金银铺的各项业务的基础上,新增了兑换政府专卖品钞引的经营业务,是一种带有官商性质的民间金融机构。“霸南街北”是南宋银铤上常见的铭文。据《咸淳临安志·界分》记载,霸南位于临安城西湖以东、清河坊以北附近,街北是指临安城的御街(今中山中路)以北,即城北,在今杭州市区棚桥到众安桥、观桥一带。“京销银铤”即是指在京城临安销铸的银铤。
南宋时期,商业贸易发达,民间交易多用钱钞,金银使用也极为普遍,由于金银的大量使用,有销铸、兑换功能的金银铺竞争十分激烈,仅南宋都城临安便有金银铺一百余间,为表明本店的信誉,多在金、银铤打上金银铺的地名、街道名和匠名,表示对银铤成色负责,在流通中可以随时查验。
-今生故事
切割称重
南宋常见的支付手段
中国古代并没有将白银制成像铜钱一样固定重量、固定含量、固定形状货币的法令、习惯,而只是将其铸成不同形状、成色的银块(银锭、银铤),交易时再进行切割、称重(两、钱、分、厘)支付。
伍显军表示,南宋时期,朝廷在征税、支付军费、赈灾、赏赐、官吏薪俸等多采用金银,这势必导致作为贵金属称量货币的金银大量流入民间。相对而言白银的使用更为广泛,人们甚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也直接或间接使用白银。加滕繁(日)《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谈到,“金银铺对于品位特别高贵的珍奇金银评给特别的价格,对通常的金银则视其金银的品种重量按时价计算,再加以一定的手续费,然后换算钱币。”从此可知,普通的金银器饰和作货币用的金银的价格就要视其成色、重量按时价来计算价值了。这种钱与金银,金与银之间的交易可以说是一种售卖与兑换。当把金银当作财物买卖时,它是一种商品。当把金银当作一种媒介互换时,它就是一种货币。
“海上丝绸之路”
交通要道的见证物
伍显军介绍,宋元时期,由于战乱等不稳定社会因素,窖藏财富成为一种重要的临时贮藏手段,如四川遂宁县金鱼村发现的窖藏南宋瓷器,洞头北岙后垅村发现的窖藏元代龙泉窑瓷器等等。
洞头区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这里四面环海,又紧靠温州大陆,海运以洞头港、三盘港为中心,四通八达。洞头港前有半屏山和大瞿山作屏障,是一个良好的避风港湾。1985年洞头北沙乡九厅村窖藏银器的出土地点北面即是三盘港,这里自古至今就是重要的泊船码头。这批南宋窖藏银器的出土,对于研究南宋金银首饰工艺、金银货币铸造、使用制度以及洞头地方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伍显军表示,这批来自南宋都城临安的窖藏银器与1988年4月洞头北岙后垅村发现的元代龙泉窑外销瓷器,都是洞头“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历史的重要见证物,只不过前者是输入温州,后者是外销出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