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市场经济发达省份,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浙江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浙江省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文明共享的路径。
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希望、新机遇和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开创生态经济
发展新路径
浙江10多年践行“两山”发展之路,破解了环境保护与财富不能兼得的难题,开创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长期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是对立的关系,两者不能兼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恰恰是对这种认识的回答。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的对立,属于工业经济的范畴。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理论体系中,参与财富生产的只有劳动、资本、土地等三大要素,生产过程中也只为这三个要素支付补偿成本。但在生态经济模式中恰恰相反,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财富生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和自然资本。
在践行“两山”理论中,浙江走的不是就环境问题治理环境之路,而是在生态立省、系统治理的思想指导下,把环境与自然当作产业升级的资本来保护与培育;把环境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把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进行,真正走上了一条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两山”发展之路。
10多年的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结果,是在全省实现了用高质量的绿色GDP取代高速度的GDP的转型发展。
探索美丽乡村
建设新经验
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中国传统文化发育之温床,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中央对农村和农民在中国发展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战略定位的肯定。但是美丽乡村建设遇到的一个最大难题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缺乏经济支撑。
浙江的发展实践证明,乡村虽然无法成为发展工业经济的载体,但乡村特有的绿水青山和乡土文化的禀赋,却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充分利用乡村的这一优势,探索出一条以乡村生态产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手段,在政府扶持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10多年生态环境治理,使乡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快速发展的乡村生态产业,成为乡村文明复兴的新动力、新趋势, 特别是依托绿水青山资源的乡村旅游。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缺乏发展工业条件的地区长期处在发展落后的状态。但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绿水青山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地缘与资源禀赋上,欠发达地区虽然不具备发展工业经济的优势,却具备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的独特后发优势。10多年来,针对全省26个欠发达县,浙江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发展战略,在破解欠发达县的发展难题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成为全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提供城乡绿色
发展新实践
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到绿色发展理念,标志着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新现代化、新文明之路。
在世界范围内的某些局部和行业,都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试验。浙江以省域为单位进行绿色发展试验,不仅使“两山”理论开花结果,更是中国走生态文明建设内生发展之路的重大突破性探索。
浙江“两山”发展之路,为中国迈向生态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经验。将市场机制导入生态经济发展,是“两山”理论能否落地的重要制度保障。十八大提出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是构建生态市场的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浙江的10多年“两山”发展之路,正是一条逐步走向生态市场经济的改革之路。2009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相关规定;2010年率先在全国建立健全节能量交易制度;2014年,探索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在探索构建资源要素高效流动的市场体系中,浙江做了许多创新性改革。
浙江“两山”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国特色城乡两元共生的城镇化模式提供了重要借鉴。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承载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乡村与城市实现协同发展。西方的城镇化道路走的是一条城乡两元对立、城市替代乡村的城镇化之路。而中国国情和历史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西方式的城市替代乡村,以乡村文明终结为代价的城镇化道路。浙江在“两山”发展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破解了这一难题,使中国乡村发展看到了希望。
浙江“两山”发展之路,为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支持。这种探索,破解了传统工业经济范围内无法解决的许多难题,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自然资本理论、生态市场理论、城乡发展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实践支持,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研究模本。
总之,浙江“两山”发展之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建设幸福共享浙江为目标。我们从这里看到的是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希望、新机遇和文明转型发展的新道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