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
城乡山海,共谱发展协奏曲
2016年09月05日 06:13:52 来源: 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记者 王庆丽

  浙江在线9月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王庆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如何协调发展?浙江创造了哪些特色经验与做法?记者日前专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点评浙江的协调发展之路。

  城与乡,进入融合新阶段

  记者:2015年,浙江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达6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如何解读浙江城乡协调发展进程?

  徐剑锋: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从浙江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把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战略,先后制定《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和《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基本形成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全省总体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浙江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各项改革。2005年1月,省政府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通知》,对各项配套改革作出部署。

  同时,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户籍制度等配套改革深入推进,给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以及不断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农村公共服务。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政策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拓展,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山与海,实现双赢新格局

  记者:2015年初,我省26个原欠发达县成功“摘帽”,不再考核GDP总量,这样的改变有何深意?

  徐剑锋:统计显示,这26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平均水平,部分县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甚至已赶超中西部省区地级市水平,今后,我省根据这26个县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民生保障与生态保护等进行综合考核。可以说,“摘帽”符合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2002年4月,我省拉开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促进陆海联动发展的序幕,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推进发达地区的产业、人力和社会事业等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2015年12月,我省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山海协作”再谋新篇。

  共发展,把握发展新思路

  记者:浙江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方面有何经验?

  徐剑锋:浙江的实践证明,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顺应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坚持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出发,探索建立城乡平等的制度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把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统筹区域发展方面,浙江充分利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资金、人才、科技等优势,在拓展沿海地区发展空间的同时,积极挖掘山区的特色资源、要素资源、生态环境等优势,通过“造血”增强这些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山海协作”工程,通过陆海联动促进产业和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形成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格局。

标签: 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双赢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