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裘一佼)9月9日,省委、省政府一封给杭州市民和全省人民的感谢信,出现在全省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在这封信中,有对全省上下坚守诚信和谐的浙江精神的点赞,有对干部群众共建共享美丽浙江的肯定,有对G20杭州峰会为浙江发展赢得全新机遇的期待。
这里,是正向高水平全面小康迈进的精彩浙江。身处其中的人们在思考:什么样的浙江,才是不负众望的标杆省份?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炽热梦想和幸福生活?
诚信和谐——这是浙江的回答。浙江以此铺就发展的醒目底色,绘成共建共享的生动画卷,从而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合力。
“只有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大家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发展才能具有更深厚的伟力。”诚信和谐,一个读懂浙江的关键词,为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构筑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浙江改革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活力与秩序
每个人公平起跑
义乌稠州路上,国际商贸城人潮涌动,这里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每个慕名前来的客户,只需看看商铺门面的标识——政府颁发的“诚信商户”小铜牌上,星星越多,信用越好。每位到这里开店的商户,必须参加政府组织的岗前培训,恪守义乌市场的“规矩”:诚信高,租金优惠;诚信低,铺位收回。
商城义乌的故事,浓缩着浙江这个市场大省的活力所在和价值追求。
引领市场经济发展之先的浙江,更早领悟信用的价值。当市场经济体系由初级向更成熟的形态发展,当营造区域竞争新优势面临关键之时,浙江更是以诚信为支柱、和谐为基石,托起发展的大厦。
在浙江,一张全覆盖的“信用网”让信息联通共享;行之有效的信用奖惩机制,让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首批11个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中,浙江就有3个;近日,浙江又公布了第三个关于诚信建设的五年规划……
一个数据,呈现社会活力——浙江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达801户,为全国最高,相当于12个人中有一个老板;一个数据,勾画社会秩序——这些年,全省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在95%以上,被公认为最安全的省份之一。
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是浙江始终勇立潮头的底气,人们的首创精神得以释放,创业创新活力迸发。
今天,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全球性难题,浙江又交出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2015年,人均GDP越过世界银行认定的中等收入标准上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接近2∶1,比值为全国各省区最低;成为全国首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并承诺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入“十三五”,确保一个都不返贫。
其中,蕴含着浙江对发展的思考:市场是浙江经济的灵魂和命脉,而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失去公平,发展活力和社会有序终将落空。
为此,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浙江提出确保一个地方都不掉队、一个人都不落下。面向“十三五”,浙江进一步转变方式,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使发展更具高质量和均衡性。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跑道上,浙江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带着梦想出发。
温度和力度
每个人共享发展
“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这个贴心的名词已伴随浙江人11年。教育、养老、环境、交通……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都作出承诺。从2006年开始,浙江还连续10年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时序更替,这份初心一直未变。省委主要领导说:如果“十三五”时期GDP上去了,而群众收入没有同步增长,还要为喝的水是不是干净、呼吸的空气是不是清新、吃的食物是不是安全、就医就学是不是还要找关系、上下班路上是不是通畅等问题而焦虑,何谈全面小康的“高水平”?群众又能有多少认同度?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其中群众最关心的是民生和生态,这是体现获得感的两个最重要领域。”浙江的发展思路清晰,以此为路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每个人共享发展成果。
浙江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
为了缓解基层看病难,浙江从2013年起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率先探索医疗改革之路,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基层,构建“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城市、康复在家门口”的就医格局;
为了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浙江把生态环境作为要重点补齐的三大发展短板之一,郑重承诺: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
浙江力度,取决于理念的高度——
为了使群众公平享受发展成果,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并提出“十三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保持全国省(区)第一,城乡收入比力争缩小到两倍以内;
为了推动全省均衡迈向“绿富美”,坚持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2015年初浙江对26个欠发达县“摘帽”,不再考核GDP总量,代之以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等指标,而原先的政策、财政支持和结对帮扶、山海协作力度均不减。
共建,凝聚社会合力;共享,激发发展能量。
人们发现,在百姓点赞的“五水共治”中,不仅有近两万名省、市、县、乡四级河长的身影,更有遍布城乡的志愿者队伍守护宜居环境;在优化环境的“三改一拆”中,不仅有政府部门淘汰落后产能的铁腕整治,更有广大企业主谋求转型的主动追求。浙江经济在新常态中显露新气象;在城乡各处,随着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不断延伸,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追求,纷纷投身创业创新大潮,尤其是伴随着一大批“美丽乡村”“电商村”“特色小镇”的崛起,广袤乡村迎来蝶变……
一部协调发展的大戏,让每一个浙江人走上广阔的时代舞台,尽情实现人生的价值。
情怀与追求
每个人精神富足
“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9月5日下午,G20杭州峰会闭幕,习近平主席在记者会上以这句诗结束讲话。
浙江的山水禀赋和人文历史,通过G20杭州峰会这个窗口,惊艳世界。
一个地区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的力量和精神的引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背后,正是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尤其是对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秉持。
获得感,来自物质的富裕;但仅限于此,百姓幸福感能否持久、发展活力能否持续?率先富裕起来的浙江,无疑较早遭遇这样的考问。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循着这一思路,无论“八八战略”还是“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浙江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一以贯之。
去年11月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全面小康,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回眸,5年前“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惊人一托,托起的其实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浙江“最美”现象。此后,“最美”人物不断涌现,彰显当代浙江人的价值追求。
积极回应和引导公众诉求,党委、政府成为“公共道德的引导员”,唤醒百姓心中向善向美的能量——浙江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开展浙江省公民道德养成计划、全民阅读、志愿者服务、礼让斑马线、“最美浙江人”“我们的价值观”等一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完善先进典型关爱帮扶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助推“最美现象”从盆景成为风景、从风景变成风尚。
“最美”风景之外,5000多座遍布乡村的文化礼堂,如繁花次第盛开。
一座礼堂,就是一个精神家园,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殿堂。“有了文化礼堂,村民们业余时间就不愁没去处了。瞧,乡亲们多开心。”仙居县田市镇水阁村老年人协会会长张达土喜笑颜开。
即使在偏远乡村,也常见“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古训。浙江以文“化”人的触角,几乎延伸至每个家庭——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和建设好家庭已成时尚,好家风塑造好家庭,好家庭带来好风气。
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同增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同改善——“最美现象”出现在浙江,决非偶然。可以说,浙江这些年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持久的发展动力也源于人。
初秋九月,钱江潮起。“弄潮儿向涛头立”,浙江人激情挥写新篇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