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曹德旺没跑,中国制造有新方位:要降成本更要迈向中高端
2016年12月22日 03:57:16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 夏丹

  最近,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到处找麦克风。面对部分媒体“曹德旺跑了”的传闻,他回应说,“我什么时候跑了?”记者梳理“曹德旺跑了”这一舆论热点发酵的前前后后发现:与其说曹德旺跑出去,不如说是“走出去”。

  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 夏丹)

  浙江早有纺织、化纤、玻纤等不同行业企业赴美投资办厂。近年来,浙商利用全球资源,为全球市场制造,浙江制造正逐步走向中高端。这恰恰证明,破解制造业困局,重点还在提高产品附加值,而非拘泥于泛泛的成本之争。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这才是决定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比成本

  一概而论不科学

  “美国天然气每立方相当于0.7元,中国卖2.2元,这还是政府对我很优惠的前提下;电价,美国0.3元左右,中国0.6元多;高速公路,美国不收费,中国过路费一吨5毛钱……”曹德旺一番关于中美制造业成本的比较引发各界热议。

  就此话题,记者采访的多位制造业企业家都认为,曹德旺是就本行业实话实说。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汽车玻璃行业的特殊情况:其产品的主要制造成本是天然气,美国天然气成本由于资源优势远低于中国,美国当地政府因为制造业振兴与就业给了很大优惠。再加上,此番比较的语境是,“在中国制造向美国出口”的情况,如此一来,在美国本土制造相对中国确实有优势。

  然而,换一个行业来看,可能就是另一种结果。这个月初,位于桐乡市的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一期投资3亿美元,建设年产8万吨池窑拉丝玻纤生产线项目,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里奇兰郡奠基。据该公司测算,目前美国的制造成本要比中国高。

  因此,综合起来看,不同行业在美投资成本高低各不同,加之美国各州之间政策差异,成本差异会愈加明显。

  “仅凭一个玻璃行业制造成本的数据,就笼统地得出结论,中国制造成本比美国稿,显然有失科学”,有专家表示,中美两国处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两国税收政策、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有关,而不是数字高低那么简单。换句话来说,美国也需要靠政策招商引资,把流失的制造业吸引过来。

  实际上,美国政府招商力度并不逊于中国。在美国“再工业化”浪潮下,过去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企业的美国,现在正对中国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表现出很大的善意。

  接受媒体采访时,曹德旺曾经透露,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建设的工厂,购买土地和建设厂房的成本合计约4000万美元,而美国政府给福耀玻璃的补贴甚至超过这个数字。难怪曹德旺惊呼,“美国人的招商强度比我们中国高!”

  实际上,在许多方面,中国制造的优势依然明显。中国制造业的突出优势之一是传统上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虽然这一点目前正在迅速改变。但显然,更为投资者看重的是,迅速膨胀的庞大内需市场。例如,有“玩具王国”之称的乐高集团,11月25日在嘉兴投入亚洲首家生产工厂,正是为了更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当然,其他优势还包括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快速发展的供应商网络。

  “走出去”

  不是跑出去

  企业选择海外投资目的地,纯粹是奔着成本去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福耀玻璃这个样本就极具说服力。

  福耀玻璃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商,早在1995年,福耀玻璃就开始在美投资设立子公司负责美国市场销售。2001年至2004年,还与美国企业打了一场反倾销官司,福耀玻璃由此成为美国通用公司的全球供应商。

  根据其与通用公司签订的合同,2016年以前福耀玻璃必须在美设立工厂,因此该公司从2013年开始就多次组织人员到美国进行调研。到今年10月美国工厂正式开工,算起来福耀玻璃在美国市场开拓已超过20年。

  由此可见,福耀玻璃开美国工厂,最大原因是要与美国汽车产业链紧密给合,开了美国本土工厂更有利于在美国扩张。正如曹德旺回应跑路传闻时所说:“我是制造业全球供应链。按照我的生意战略,我必须具备全球化供货,才能在中国生存。中国做汽车玻璃的,属于全中资企业,有资格参与国际竞标的,总共不超过2家,其中一家就是我。如果中国企业只能单单在中国做,那还谈什么走出去发展呢?”

  无独有偶。巨石集团也是在1995年就开始布局美国市场,经过20多年的悉心耕耘,巨石品牌深入美国客户心中。“20年前,美国客户会问我‘为什么要买巨石产品’,如今他们则说‘为什么不买巨石产品’,一字之差,正是中国巨石投资美国的底气所在。”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说。

  张毓强一语见的:长期耕耘美国市场,积累下大量忠实稳定可靠的用户,从接近客户原则来看,这是在美国办厂的关键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制造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是为了在全球行业产业链分工布局上争取更加有利的位置,也是实现企业全球化战略的路径之一。

  “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我为全球市场制造”,这是优秀的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境界,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方面,先行一步的浙江表现得更为突出。经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浙江打下了雄厚产业基础,拥有了众多优势成熟产业、产能,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里进行配置。于是,从产品出口到资本出海,从海外设厂到建设工业园区,浙商全球布局上演了一幕幕好戏……

  正如一位浙商所言,“中国企业到全球去经营,并不是产业离开中国了,根基还是在中国的,这样的公司越多中国经济越强大。”

  降成本

  厚植企业获得感

  撇开具体行业不论,多数企业普遍反映的,美国的用地、用能、物流成本等低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曹德旺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公开秘密的人,但是曹德旺在这个时刻提醒我们,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深化改革的话,中国的制造业是会遇到很大麻烦的。

  正如有评论者所言:从改革角度看,这些成本差距就是体制改革滞后产生的成本楔子,钉在了一个个制造业企业身上。如果通过改革,把成本降下来,把楔子拔下来,制造业企业就能活下来,留下来,发展起来。这也是当前供给侧改革最应该做的事。

  今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旗下,利好企业的降成本消息一波一波传过来。但反观企业,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不久前的2016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吐槽”中国实体经济高成本:“现在工业用地也需要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一亩,这么大的投资成本谁去投?”“存款利率一般都是3%到5%左右,实体经济贷款都是10%以上。”

  从一个坚守实业多年的企业家口中,讲出这样一番话,可见中国实体经济高成本之痛。政府部门虽频频出手降成本,但与企业所盼所呼仍旧存在不小的差距。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会有一大波减税降费的利好。

  新方位

  制造升级是正道

  中国制造成本的讨论,近年来持续升温,甚至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

  多年前,《经济学人》杂志就刊文称,“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制造业让全球抑制住了通货膨胀。但是,这样美好时代即将过去。中国的工资水平上涨很快,来自中国的一个新的需求浪潮正在推高商品的价格……”

  的确,过去的许多年中,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但与此同时,中国也一度成为被贴上了“廉价商品制造者”的标签。以浙江为例,10多年前,出口产品以日用消费品占大头,如玩具、纺织服装等。

  而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系统内部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曾经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切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中国制造必须向中高端迈进。

  事实上,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正在进行,越来越多像曹德旺、张毓强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把工厂开到发达国家便是明证。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商品直接附加值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今天的50%。

  有专家表示,美国和中国的制造业竞争还是应该在高科技产业上正面竞争。如果美国是用资源优势和中国竞争,那并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有多少竞争力,这也一向不是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追求所在。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中国国内消费升级已悄然启动。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最终目的是使国内供给能力更好满足民众的需求。

  中国制造步入历史新方位,而发展方向也早已明朗——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振兴实体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声音】

  华立集团汪力成:这是市场行为 不应该去指责

  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知政)12月20日一早,记者在杭州飞往北京的CA1711航班上遇到了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对于这几天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曹德旺跑了”事件,汪力成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不应该去指责这种海外设厂行为,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汪力成表示,企业的向外扩张是应该被理解的行为,总好过企业倒闭给社会造成巨大浪费。

  “真正要振兴制造业,最行之有效的就是降成本,降低税负成本是当务之急,让企业有个喘气的时间。”

  汪力成指出,这些年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点过度吹捧,这使得一些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实体企业家很伤心。此前他也曾多次公开表示,重视创新的虚拟经济固然有可学之处,但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仍然应当是一个重要基石。

  对于走出去,汪力成认为,由于这几年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使得位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制造业,更没有空间去通过研发、投入、创新,来获得向产业链上端转移的机会。15年前,汪力成就率华立走出去,并购飞利浦CDMA手机的核心技术部门以及所有的知识产权,开创中国企业成功并购国际著名技术公司之先河。

  “我并不同意简单一句话概括的‘转型升级’概念。”汪力成说,要解决中国制造业现阶段的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讲,首先是要解决从低端往中高端走的问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个机会窗口逐渐关闭,导致现在的制造业步履艰难。这也使得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两条路:一条是转行或升级;另一条就是转移。这些企业还有一定的市场,和以前相比竞争力有所下降,必须寻找到与其竞争力相适应的环境。


责任编辑: 沈正玺

标签: 中国制造;成本;方位;汪力成;华立集团;曹德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2222736829767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