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建乡村文化阵地 筑农民精神家园
2017年01月06日 03:41:1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陆遥 市委报道组 鄢鸣 任迎春

1.png

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东排村与西排村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邀请两个京剧团在村文化礼堂演“对台戏”。苏巧将 摄    

  浙江在线1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遥 市委报道组 鄢鸣 任迎春)2016年已经过去,回顾这一年,浙江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幕幕文化精品被送到居民身边,一曲曲文化颂歌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田。

  细耕文化土壤,厚植文明基因。2016年以来,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的一大批基层文化阵地,如一曲四季歌,唱响在之江大地,既有春种夏耕般的蓬勃朝气和殷殷期盼,更饱含着秋收冬藏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春种

  文化种子,播撒田野乡村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文化礼堂犹如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在之江大地的田野乡村生根发芽,润人心田。从2013年浙江启动文化礼堂建设至今,全省累计建成6424个农村文化礼堂。特别是2016年,浙江文化礼堂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仅2016年1月至10月,浙江就新增农村文化礼堂1465个。到“十三五”末,浙江将建成万家文化礼堂,覆盖80%农村人口。

  龙泉市住龙镇住溪村的一条老街上,便有着2016年刚刚落地生根的文化礼堂。“书画之家”“兰花之家”“摄影之家”“守艺人”“酿酒人家”……走进住溪村这条老街,数百米长的距离里,错落分布着10多家个性鲜明的“文化小礼堂”,将整条老街点缀成一个文化大礼堂。

  雨后初晴,家住老街的项陈莲将大大小小的多肉植物搬出屋子。“这些多肉植物喜欢阳光。”项陈莲是“多肉之家”的“家长”。

  项陈莲的公婆都是爱花之人,坚持养花近40年。她家的多肉植物已有三四十个品种,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堂”。“我家就是文化礼堂,村里许多人喜欢到这儿交流种花经。”项陈莲说。

  “我家就是文化礼堂。”这句话,如今成了住溪村不少村民的口头禅。

  再走两步,村民吴子亮正坐在自家小院中,向游客介绍剪纸艺术。吴家客厅的四壁挂满了剪纸作品。他说,这些剪纸大多出自女儿吴雅菁之手,他家也因此成了“剪纸之家”。

  住龙镇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老街是一条“红军街”,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老建筑,更见证了红军曾经的烽火岁月。

  “前两年,村里建成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大礼堂、老年活动室、舞蹈室、书法室、图书室、展览室等功能一应俱全。”村干部介绍说,2016年,村里整合了老街沿线村民的各种资源,将全村作为一个文化礼堂综合体来打造,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传统村居、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农耕文化,鼓励村民全面展示农村的历史沿革、文化古迹、乡风乡俗。

  一段段别开生面的家史,一个个值得讲述的故事,让每户农家都成了全域性文化礼堂的一部分,“小礼堂”配合“大礼堂”,点亮了住溪村的文化招牌。

  看,文化礼堂的种子,早已播撒在广袤的之江大地上。

  舟山在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民俗民风、产业特色等,在建筑风格、布展布局等方面融入更多本地文化元素,培育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堂文化,基本实现了“一堂一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温州把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抢占乡村文化阵地主抓手,文化礼堂共建共享,并通过网络供需平台精准服务,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地标。在2016年随机抽查150个文化礼堂的绩效报告中,群众满意度超过90%……

  丽水出台《丽水市农村文化礼堂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建立“星级评定”制度,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示范标杆文化礼堂。这些或新建、或翻修的文化礼堂,正切实地改变着村民传统的农耕生活,各类活动风生水起,特色礼堂文化遍地生花……

  湖州根据“希望田野”“山村印象”“农园新景”“太湖风情”四条特色“农村文化示范带”,在沿线乡镇重点布局文化礼堂,并结合当地的地域风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连点成线,已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度交叉、协调推进的文化礼堂建设新格局……

  夏耕

  因地制宜,激活礼堂文化

  夏日长,萱草榴花竞芬芳。

  文化礼堂,这颗文化种子一经播下,经过各方细心呵护,已生长出万千藤蔓,绽放无限光彩和希望。

  精耕细作,才有繁花似锦。文化礼堂建成之后,如何吸引更多群众走进文化礼堂,乐享文化生活,成了全省文化阵地建设的共同挑战。为此,各地“各出奇招”,浙江文化礼堂建设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盛景。

  2016年冬至,杭州富阳区万市镇槎源坞村的村民们过了个特别热闹的节日。那天下午,书法家现场泼墨挥毫送福字、送春联,摄影家免费拍摄“全家福”;晚上,一台文艺演出在文化礼堂精彩上演。

  那一周,富阳区文艺界党员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走进万市镇槎源坞村、富春街道宵井村等5个农村文化礼堂,送出包括“一台戏”“一批美术作品”“一张全家福”“一次送福送春联活动”和“一个座谈会”在内的各类文化活动。

  文化礼堂建起来了,怎样活起来?2016年6月,富阳区成立文艺界党员服务中心,来自13个协会的300余名党员艺术家,组成了文学影视、美术、书法篆刻、摄影、音舞戏剧曲艺、民间文艺、文艺资源挖掘和研究等7支服务队,为当地开展送戏下乡等文艺惠民活动,将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活动送到文化礼堂去。

  良好的环境,让文化礼堂成为了浙江送文化下乡的主要载体。浙江是有着数十个戏曲种类的戏曲大省,省、市、县剧团每年要在乡间演出2万场;一年放映30万场乡村电影;举办4000余场乡村讲座和展览。有了文化礼堂,乡村文化大不一样了。莲花落表演名家翁仁康说,如今他们七成的演出放在了农村文化礼堂,那里冬暖夏凉,拥有音响和灯光,像一座座民间剧院。

  72岁的钱树德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依然是宁波市北仑区高河塘社区的“灵魂人物”。每天,他都在考虑怎样让家门口的文化礼堂变得更有趣。立家训、树新风、寄乡愁……在他的牵头下,高河塘社区文化礼堂搞得红红火火,天天有活动,月月有重点,成为百姓争相光顾的“网红殿堂”。由此,北仑区探索尝试“乡贤驻堂”制度,物色知书达理、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乡贤,由村、社区聘请成为“驻堂乡贤”。一大批乡贤既负责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底蕴、乡风民俗,又负责培育宣讲员、志愿者、业余文体队伍,规范礼堂运作。

  为了让村民们主动走进文化礼堂,各地因地制宜、高招迭出,给予文化礼堂独具特色的定位。

  它是技能学习的讲台——在义乌市早溪塘村,文化礼堂开设了“左溪讲堂”,定期邀请专家来为村民讲课,讲课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健康保健、农耕知识等多个方面,定期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提高了村民的专业技能水平,有效帮助村民致富。

  它是梦想成真的舞台——在长兴县滨湖村,文化礼堂是村民们展示风采的舞台。这里有专业的老师对他们进行歌唱舞蹈培训,经常举办文艺演出、礼仪指导等活动。

  它是传承历史的平台——在玉环县塘厂村,文化礼堂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记忆馆”。当地村民和一群新玉环人聚在3D立体村史村情画廊前,欣赏着塘厂村几百年来山海变迁的民情风俗画卷,在乡土气息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氛围里,重温村史,记住乡愁。

  在全省各地,文化礼堂因为有了丰富内涵,逐渐成为每一个村的文化地标,吸引着人们自觉走进来。

  秋收

  文化气质,夯筑精神家园

  习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浙江文化礼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着内涵,也在不断地改变每一个村民的文化气质,为乡村夯筑精神家园。

  有的人,在这里发现了自己的才艺,有的人,在这里实现了更高的价值,有的人,在这里戒除了陋习——无论是文化礼堂的管理者还是使用者,都为此深深受益。

  盛庆余是金华婺城区蒋堂镇下尹村文化礼堂的一位管理员。2013年,村里着手建设文化礼堂。村干部找到了平时喜欢写点东西的盛庆余,第一个任务就是编写村史。

  盛庆余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去金华市档案馆查资料。带着干菜饼,就着水凑合吃一天。泡了好几个月,终于整理出村史。

  文化礼堂建成后,盛庆余写了村歌《下尹,我为你歌唱》,又先后整理和撰写了《白事记》《男婚女嫁》等一些传统民风民俗的文字资料。

  通过文化礼堂建设,盛庆余不仅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更将下尹村的文化活动办得精彩纷呈:聘请中医名师到村里开展知识讲座,鼓励村民参加端午节包粽子、写书法等比赛……去年春节,他还一手策划了下尹村首场春晚。

  显然,一座文化礼堂,改变的不仅是“文化生态”,也改变着“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同时,也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心。

  “自从有了文化礼堂,横板桥村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背上几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平时开挖机的村支书王伯强,也能背上五六首唐诗呢。”说起这些,新昌县儒岙镇镇干部宋元钦感到自豪。对于文化礼堂带来的变化,他一一看在眼里。

  原来,当年诗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地点,就在横板桥村。在村文化礼堂的楼上楼下、里里外外,到处张挂着“海客谈瀛州,烟波微茫信难求……”等唐诗书画,同时陈列的,还有横板桥村的村史、荣誉史,以及各种生活生产器具,细述着一个村落的前世今生。

  新昌县已有55个农村文化礼堂设立了家训村训展示墙,编印了集家规家训和村规民约的《传家宝》小册子5000多册,传递家训文化。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浙西天目山区的临安钱王后裔,在文化礼堂中畅谈钱氏家训;东海之滨的象山县开展家风家训好故事征集,使文化礼堂成为留住乡愁记忆的守望地;东阳甘东文化礼堂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家训馆……

  润物无声,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乡规民约开始“回归”,出现在农村文化礼堂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昔日麻将声声,如今村歌嘹亮,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我们找到了健康快乐。”这是文化礼堂在浙江的收获,也成了一个个乡村的真实写照。

  冬藏

  文化阵地,正在百花齐放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2013年开始,浙江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列为当年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历经3年,建设文化礼堂的经验和做法,已经成了浙江建设文化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

  2016年7月,省委宣传部出台《文化礼堂操作手册》,这已经是浙江出台的第五版文化礼堂操作手册。172页、四大部分、18项礼堂活动指南、22个典型案例……操作手册整理历年来的经验,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基层工作人员如何建好、管好、用好文化礼堂。

  从乡村到城市、从文化到体育,浙江文化阵地工程经历了十余年持续不断的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如今,这些宝贵经验和做法,正在新的平台和领域发挥作用。

  一年开放308天,每年文体授课数近千节,图书借阅数5年增长近5倍……这是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文化体育艺术中心的“成绩单”。这个占地面积23亩的中心设计独特,外观醒目,被当地人称为云龙的“悉尼歌剧院”。

  每晚6点一过,王夹岙村居民金君就急着赶去文化中心。“再晚,打羽毛球就没场地了。”他说,体育场馆天天爆满,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的特别多。

  在这个文化中心,有老年大学、青少年俱乐部等,开办了书法、拉丁舞、跆拳道等5个班级,低价教学;每周六的民间艺术协会培训和武术协会、音舞协会的培训以及歌唱比赛、台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其中。

  “以前的生活很乏味、单调,老人每天待在家里,年轻人下班回家后也很少出门。”一位老人说,文化中心场馆内外如今每天人气爆棚。

  目前,全省共建成县级以上文化馆102家、公共图书馆100家、博物馆105家,图书馆乡镇分馆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向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新的时代,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更呼唤着形式多样的文化阵地。

  每到周末,位于平湖市文化馆一楼的数字文化馆总是热闹非凡。作为省内首家实体体验数字文化馆,全年开放362天,费用全免,开馆一年多来已迎来了13万余人次。

  2016年5月,平湖市启动了线上数字文化馆网站的建设,通过现代技术开展网络化服务。未来,这些线上的文化阵地,将突破传统文化阵地的“时空局限”,把面对面服务从“有限”升级为线上网站的“无限”,让广大群众通过网络服务方式,在家轻点鼠标,就能徜徉在无边的文化花海中。

  浙江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提出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精准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普及率、社会力量参与率、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新的水平,初步实现均等化。

  期待一个个农村文化礼堂里,洋溢着更多的幸福笑脸。一块块文化阵地上,筑起更多的精神家园。

标签: 文化礼堂;农村文化;文化阵地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10755865983546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