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能源创新团队合影
浙江在线1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章咪佳)昨天,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奖项获奖结果揭晓。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分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全中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项,也是一个普通人光从字面上无法读懂的奖项。
事实上,这些奖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近到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与这些成果有关;近到获得全世界、全中国最高科学奖项的顶级科学家,可能就是你的高中校友,她在家就和你奶奶没两样。
我们想为大家介绍本年度奖项中的两个浙江元素:一个创新团队,他们让大众通过科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一位宁波籍科学家,她的朴素、低调,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群体的魅力。
昨天的北京,蓝天,白云。
而就在三天前,当全国各地的科学家们先后赶到北京准备领奖时,雾霾还刺激着人们的每一个毛孔。
杭州也一样,短短三天,从雾霾围城,到由一股冷空气吹来暂时解了围。要怎么彻底摆脱这雾霾带来的惶恐?
雾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机理。目前科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霾主要来自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来自高强度的工业排放,来自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来自农林秸秆等废弃物的无序开放式焚烧等等……这些方面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都是雾霾产生的“元凶”,是大气环境的“难以承受之重”。
此次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的三组团队,其中一支就是由浙大倪明江、严建华、骆仲泱等教授组成的“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以下简称“能源创新团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能源创新团队已经对能源清洁利用、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垃圾焚烧造成的二噁英的超低排放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十多年的科学研究,获得十多项科研成果。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的一个主要用途是作为火力发电、热电联供和北方地区散煤燃烧供暖的燃料。
在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它们本身是一次污染物,同时成为构成PM2.5的重要部分,也是加重灰霾天气的主要“元凶”之一。
比如,能源创新团队的“高效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能够降低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氮氧化物的排放。目前已实现年减排氮氧化物约94.2万吨。
这项技术在不少企业中得到运用,浙江省内的企业,很大部分都用了浙大能源创新团队的技术。现在,烧煤发电站最终排放的烟气,能够比天然气机组的排放物还要干净。
团队成员高翔教授说,这项成果已应用于300多台燃煤锅炉,硫、硝、汞等多种污染物在排放前有效脱除,大型燃煤电厂的应用表明,其烟气排放可达到优于天然气的排放标准,可见该创新团队开发的技术成果对环保贡献极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