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屠呦呦是首个拿下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女科学家
大科学家,过得比常人还简单
记者昨连线屠老家里,护妻先生说:庆祝不重要,休息才重要
2017年01月10日 05:27:07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章咪佳 张苗

大家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屠呦呦表示祝贺。据新华社

记者张苗2015年10月去屠呦呦老师家里专访。

  浙江在线1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章咪佳 张苗)昨天揭晓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被称作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这也是该奖设立17年来首次授予女科学家。

  对于屠呦呦,大家肯定不陌生。她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也因此成为首个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老获得诺奖之后,钱报记者曾赴京独家专访屠老和她的先生李廷钊,当年12月两位老人前往瑞典皇家科学院参加诺奖颁奖典礼时,记者也一路同行,几经采访后,与屠老两夫妻已经成了朋友。

  昨天消息传来,记者第一时间给屠老家里打去了电话。

  奖金怎么花?她拿主意!

  几周前刚捐掉100万

  昨天上午10点半,接到记者第一通电话的,是李廷钊先生。“她还在人民大会堂,没有回家呢。”

  这是一位爱妻模范,对屠老的照顾无微不至。

  那年,记者去屠老家里采访,李老首先关照记者说,“不要和屠老师说太久,她这两天都没怎么休息。”言语间、眼神里,都是关爱。

  李老主动提到屠老的身体状况。之前接受记者专访时,屠老一直表示自己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为此还差点放弃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奖。“现在的身体还不是太好,老年病也越来越多了。”

  李老说,屠老现在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身体不适做斗争。“有些毛病医院里也看不好,腿脚疼,腰背疼,吃药打针都不能完全治好。”李老说,原本医生建议过手术治疗,但考虑到屠呦呦已经86周岁,担心手术后的恢复问题,所以否决了这个提议。

  作为经常陪同屠呦呦出席大大小小领奖场合的李老,这次并没有一起去人民大会堂,而是在家里守候消息,“我们之前也不确定到底能不能获奖,我也是刚刚在电脑上看到的消息。”

  “获奖了,高兴,肯定是高兴的。”李老说,“为她高兴,也为一起工作的所有人高兴。”

  至于500万元怎么花?“现在哪里能想到这么多。”李廷钊说,最后奖金的用处还得屠呦呦来拿主意。

  就在2016年12月28日,屠呦呦捐了100万元,设立了北大“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

  获得诺奖这一年多来

  日子还是过得普普通通

  昨天傍晚5点半,记者再次致电屠呦呦家,接电话的还是家里的“外交部长”李廷钊。他最后还是没让屠老接电话,一为“低调点”,二为“让她多休息”。

  差不多是晚饭时间了,记者想起上次去屠老家,也是一聊就聊到了饭点。李老那时候就提过,自己“做饭是强项。”两位老人都是宁波人,平常饭桌上少不了海鲜。特别是对鱼、虾的烹饪,老先生的手艺不在话下。

  记者就问老爷子,“今天这么高兴,李老师有没有烧什么菜庆祝一下啊?”

  “哪里要专门烧菜庆祝,我们都很简单的,有什么吃什么。”李廷钊说,对于这家人来说,这个日子和过去的无数个普通日子没什么两样。

  在家里,“饭是我做的,碗是她洗的。”

  那个时候,老太太坐在沙发上含笑不语,老爷子站在一边介绍情况,两人就这么一静一动,跟自家的外公外婆没有两样,“过日子,老两口都是相互照顾的嘛。”

  很会过日子的老两口也爱叫外卖换换口味,在客厅茶几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外卖单,有干贝鲜虾粥、补血大麦粥,“偶尔会点点这家的菜。”老太太说。

  拿过全世界和全中国最高科技奖项的大科学家,在家里的平常生活,过得简单、平和、满足。

  拿到诺奖之后,屠呦呦的工作、生活轨迹也同样没有太大的改变。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她仍然要负责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的工作。这一年多时间里,屠呦呦的生活轨迹就在单位和家的两点一线中,尽量避免出远门的事情。


标签: 科学家;屠呦呦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