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章咪佳)昨天凌晨,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9岁。终于,她和丈夫、“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在天堂相遇。
她曾先后痛失丈夫、女儿,她曾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她把“两弹一星”勋章和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捐了,她内心始终高贵有坚守,她被称为中国仅存的“贵族”。
昨天,记者专访了原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先生、原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柳怀祖先生,他们讲述了自己记忆中的李佩先生。
先后失去家人
却隐忍到让人心疼
朱清时是中科大的学生。“李佩的丈夫郭永怀先生和钱学森先生都是中科大的创始人。”朱清时说,他们那一代学生,特别崇拜这两位先生,这位后来成为中科大校长的科学家说,“包括李先生,他们对中国,对一代学子的影响,极其深远。”
钱学森和郭永怀同是冯·卡门先生门下的师兄弟。1956年,钱学森回国一年后,数次写信给郭永怀:“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办公室,朝南,在2楼,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快来,快来!”
回国后的郭永怀,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同时担任英语教授。
“钱先生和郭先生那个时候很少来学校上课。”朱清时后来才明白,“原来都在秘密研究原子弹。”
1968年12月4日,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准备工作的郭永怀,因发现重要线索,当晚急忙从兰州回京,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得知噩耗的李佩,一直都醒着,但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那些时候,邻居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
此后几十年来,李佩先生几乎从不提起“老郭的死”。只是,她有时呆呆地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然而,1996年,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年仅45岁。她默默藏起女儿小时候玩的布娃娃,几天后,像平常一样,拎着收录机给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声音沙哑。
讲台上的她优雅时髦
80岁才退休
1978年,李先生调到刚刚建校的中科大研究生院,教外语。那年,年届花甲的她迎来了教学生涯的新起点——出任外语教研室主任。
在学生眼里,李佩先生是一位永远优雅、时髦的教授——一周衣服不重样儿,面试时,面带微笑,却有一种严厉。
在研究生院,英语课程结业有一个口试环节,要求考生用英语报告专业内容,能解决什么科学和社会问题。
中科大教授李晓棣曾与李佩是同事。她回忆说:“每学期都有70多名学生参加考试,至少要持续3个整天。到第一天中午,我的腰也塌下来了,可是朝李佩老师那边一瞥,七八十岁的老人腰杆笔直,专注地听学生演讲,对每个学生进行提问。她说,当然累,但这是一场严肃的教学活动,教师精神饱满全情投入,才能激励学生更出色地完成任务。”
1980年,李政道先生专门为中国学生设计的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在全国正式招考。柳怀祖是当年负责协助的成员之一,他回忆说:“李老师的任务是拟订英语试题”,在给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方面,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
1989年该项目结束时,美国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中国915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
直到80岁,李佩才离开讲台。而她当年的学生都已成为国家栋梁,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很多成为著名科学家。
能捐的都捐了
包括“两弹一星”勋章
在朱清时任中科大校长时,每年春节前都会去北京拜访李佩。
李佩住在中关村科源社区的“特楼”,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赵九章、顾准、王淦昌、杨嘉墀、贝时璋等等。
李佩的家,60年没有变过。在狭小的客厅里,有一个腿都歪了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
“家里没有什么家具,沙发算一件,但很旧了,一坐下人就陷进去,再弹不起来。”朱清时常常陷在那个沙发上,向李先生汇报学校的发展情况。
“她对教育、科研的看法都非常精到。”让朱清时印象深刻的是,80多岁的老教授仍然仪态优雅,教学之外,说的很多都是家常事——为退休教师争取福利啊,哪位同事看病遇到困难了……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说,老人从没跟学校提过一件私人的事儿。只有一次——李先生住的楼后面有一间锁了很久、没人用的平房,李佩希望学校把钥匙给她,她想给小区老人收拾出一个读书看报下棋的地方。
“她是一个精神美好的人,从不在乎物质,家里能捐的都捐了。”朱清时说,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枚奖章直径8厘米,99.8%纯金铸造,515克重。4年后,李佩托朋友捐给了中科大。
几年前,李佩先生让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科大各30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单一样平常。
“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老太太说。
至今,她客厅里的茶几还是60年前回国时的陪嫁。
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电风扇、小冰箱,捐了。郭先生走后,写字台、书、音乐唱片,捐了。她一生教学的英语教案,捐了。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为智障幼儿园,她都捐了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