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河水长清,还须治泥
2017年01月16日 04:39:41 来源: 浙江在线 评论员 项向荣

  浙江在线1月16日讯(浙江在线评论员 项向荣)近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吴良欢在浙江省两会上带来了一份《巩固“五水共治”长效,推进河道底泥“智慧周转”》的提案。

  该提案认为:“污泥不除,浊水难清”,因为“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源头污水控制成效明显,但河道底泥处理成为‘难中之难’。”

  为什么说“污泥不除,浊水难清”呢?近几年来,经过“五水共治”的大力整治,浙江的地表水质已然大幅改善。然而,作为之前近几十年来河流被当作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偷排通道的后果是,河底底泥中常常沉积着大量的重金属、有毒有机物和富营养物质,它们常常“沉渣泛起”,导致二次污染发生,影响水质的进一步提高。比如当发生水力冲刷、外界扰动等变化时,重金属可再次进入水体;有毒有机物通过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达到较高的浓度,不仅毒害生物体,最终又迁移、转化到水体中;富营养物质对水体的污染更不消说了。所以业内有个顺口溜叫“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

  应当承认,目前业界是有“重水而轻泥”的倾向存在,污泥处理能力、技术和投入严重滞后于水处理产业。因为治水容易看到成绩,而污泥的危害却不为一般人所了解,甚至很多农民到现在还会将这些未处理的污泥拿去肥田。其实不单单河道底泥要治理,更需要关注的还有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

  2015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0%,然而,对处理污水所产生污泥的处理率不足60%。相对于河道底泥,这些污泥的成分更复杂,更容易造成污染源扩散,传播疾病,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威胁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这些未经有效处理而被随意排放的污泥,不仅有可能污染地表水,使污水治理工作白费许多功夫,更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污染粮食、蔬菜,部分污泥中的重金属渗入地下水后可能通过鱼、虾等进入食物链,重新回到餐桌上,危害人们身体健康。所以业内还有个顺口溜:“污水变污泥,污染大转移”。

  为什么会存在“重水而轻泥”的现象呢?除了认识的不到位、舆论关注的不够之外,还和污泥的处理成本有关。公开资料显示,污泥处理的投资建设成本是10-30万元/吨,运营成本差不多要200-400元/吨。每吨污水应承担0.36元的污泥处置费,这一数值相当于目前平均污水处理费一半。高昂的费用让中西部一些地区望而止步。

  目前,国内的水体治理日益引起各方关注,特别是浙江的“五水共治”,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治水如何能更上一层楼,一定要和治泥联系在一起。比如,如何让河流湖泊的水质更好,就要如吴良欢教授所说的,一定要将河道底泥通过科学方法处理干净,让它们不再污染上方已被洁净的水体。只有这样,再加上“五水共治”的东风,那么,让浙江湖泊河流的水质达到一二类,也并非不可能。

标签: 治水;治泥;五水共治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