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2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从春节晚会到《中国诗词大会》,2017年的荧屏,董卿是个不容错过的主持人。
张口对上《红楼梦》的“送我上青天”,即兴朗诵叶赛宁的《我记得》,用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的话来鼓励一位盲人选手,人们热搜“150秒重新认识董卿”,却不知道光环之后的董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董卿没有微博,也很少刷朋友圈,如果拿到主持台本,她的一天是这样的:从早上起床开始到凌晨,这中间几乎不挪动,因为要查很多资料。
甚至,很多同事也不知道,从舞台上转过身去的董卿是什么样的?
直到《朗读者》出现——2月18日,每周六晚8点,这档全新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在央视一套播出(央视三套播出时间为每周日晚8点)。
主持人董卿,制作人董卿。这是自1994年进入浙江电视台后,董卿二十多年电视生涯中第一次转型做制作人。
与之前的文化类节目相比,《朗读者》的文化元素更为纯粹。而董卿与节目组的初心,是想在多元视听的当下,将被遗忘在角落的文学“打开”,让情感以及人生的历练走向文学。
前一天,董卿是凌晨4点离开机房的,这是她最近这段时间的常态。剪片、审片,她坚持坐在大屏幕前不漏过一个细节,这是“大”的部分;那“小”的呢?所有的物料、包括官方微信、微博、海报、剧照,她也都要一个不落看一遍。
大家说,卿姐这个制作人当得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不是说执行导演忙好了,她再看,而是全程参与。
《朗读者》的定位和风格是董卿定下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档节目的形式基本是这样:一个嘉宾——大部分是来自社会各界有影响力的熟脸,昨晚亮相的就有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蒋励、张梓琳;当然也有一些是素人,比如第一期里“鲜花山谷”的两位主人公,他们会先聊一段自己的小故事,然后朗读一段文学作品,但所有人朗读的文本,都跟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
董卿喜欢文学和艺术——20多年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那时候叫浙江艺术学校)几乎每一位接触过董卿的老师都这样说。
1990年到1992年,董卿在这所学校读书。然后,很多人发现,她的经历里还有一段时期是“浙江话剧团的演员”。1990年,浙江艺术学校对外招收了一个20人左右的“话剧班”,这个班很特殊,招的全是高中毕业生,也是学校唯一的两年制高中专班。
当年,负责管理学生的学生科长梅跃进说,当时的浙话年轻演员缺失,需要接班人,为了给剧团输送人才,直接开了一个招收高中毕业生的班。嘉兴一中毕业的董卿,被招了进来,那时,她还叫董晋卿。
董卿当时的班主任,是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文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杨和斌。梅老师说,董卿特别喜欢文学,所以和班主任特别聊得来,在文学上非常有共同语言:“她和别人的看法不同,不太去争,因为喜欢文学,总是和别人有些不一样。”
一个特别劳力劳心的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第一次做制作人,在《朗读者》中最坚持的一点是什么?
董卿(以下简称董):最坚持是谁来读,读什么。这是我自己和整个团队要反复去考虑的东西。
到底请谁来读,我们最初定的是各行各业有影响力的人,斯琴高娃、濮存昕、梅婷、蒋雯丽、柳传志、李亚鹏、陆川,包括杨利伟、许渊冲、张鲁新也在协商;还有一部分是有独特人生经历的。不是说当红、有名,或者最近占据头条,这不是我追逐的对象。
《朗读者》是一个文化类的节目,不是拿着制作费花高价去“砸人”。我们不是这样一个机制,我内心也不是很认可这样的机制。
记:每一个朗读者都是你自己去沟通和邀请的?
董:差不多有一半以上是我自己去邀约,我要把我的想法充分告诉他们。
记:为什么剧照、微博、微信,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要自己看?
董:哈哈,对,我是一个特别劳力劳心的人,这是性格决定命运。
主持人的工作,像象牙塔的顶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什么事情都是整个团队全部做好了,把主持人请出来,她是最后一棒。现在,我必须走出这个象牙塔顶端,一步一步走在最坚实的大地上,和大家肩并肩手挽手去做,这是我比较大的改变。
制造继续翻一本书的余味
记:第一次做制作人,为什么会选择“朗读”这么安静的节目。
董:“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有关文字,“者”与人相关。
文学是宝贵的财富,各种各样的人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两部分都是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未来的节目,不仅仅是朗读,而是你看到的人——人在生命当中发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迹、他遇到的人、给他带来的影响,这些造就了他在台上的朗读。
记:这次朗读的文本,也是你和嘉宾一起选的?
董:是的,我们选了老舍的,甚至选了鲍勃·迪伦的歌词,选了《瓦尔登湖》、《生如夏花》、《平凡的世界》,还有刘震云读他的《我不是潘金莲》,都特别棒,每一次看都会被文本深深打动。
我们现在能看的东西太多了,文学挤不到前面来,因为它不哗众取宠,被遗忘在角落。这个节目就是要把它们打开,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看一眼你就知道它有多好。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审美,为什么“诗词大会”这么受欢迎?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平时都忘了。
《朗读者》也是一样,它想让大家能够安安静静看完一期节目,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回去再翻一翻书,我就挺满足的。
杭州的朗读亭等你来
记:这次线下还有一个“朗读亭”的活动,目前一共有5个城市,杭州也是其中一站,是你亲自选的?
董:因为我在杭州生活和工作过,本身对这个城市有感情,杭州有文化内涵,这个城市有独特的文化地位、人文景观,我觉得杭州人的气质,面貌特别好,当时定城市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北上广,杭州是首选。
记:这个朗读亭,就是人们走到里面去朗读一段文字吗?
董:一个精美的电话亭,你想为谁读一段什么,就可以在里面录音,所有的视频都会上传到我们朗读者的制作团队,会在里面选择特殊的朗读者,可能会出现在我们节目当中。这个环节让大家觉得,哦,原来我还可以为他读一点什么,这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
我也很期待听到,在杭州的朗读亭大家都读了一些什么?为谁读?在我们的生命里一定会有一些人很特殊,他成为过去,就像那句歌词: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而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你可以为他来读一段文字。
提示——
《朗读者》在线上和线下,都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活动。
线上叫作“为TA读”,线下有开往各大城市的“朗读亭”。
朗读亭已经抵达杭州,从2月17日到22日在塘栖古镇、杭州图书馆、城市阳台、西湖景区、浙江大学、浙江图书馆流转。
作为“朗读亭”杭州站的协办方,钱江晚报《全民阅读周刊》也会一直关注你在为谁读。
(感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卢竹音、朱关先、梅跃进老师对本次报道的支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