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著名画家陈家泠独具匠心描绘新西湖 向世界讲述绘画的中国故事
2017年02月24日 05:39:47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刘慧

QQ截图20170224053059.jpg

  陈家泠创作的《西湖景色》,高2米宽5米 作品存放于浙江西子宾馆。

  浙江在线2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空灵飘逸,浪漫时尚——陈家泠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创新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用心灵在时代与传统中构建美学坐标,在艺术和生活中凸显人的精神和生命状态。正如他笔下的荷花一样,陈家泠的新水墨精神已盛放在新时代中国绘画的原野上——从灵变的荷花到化境的山水,再到写意心灵的系列人物画,其文脉是传统的、思想是时代的、语言是融汇的。陈家泠在超越中发现,在发现中不断再超越,成就了中国水墨绘画的一道人文风景。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过目难忘。大型设色水墨画《西湖景色》,堪称西湖第“十一景”——淡烟疏云,风平水静,全画以汪庄为焦点,远眺雷峰塔,近观西子湖。画面上淡淡的烟云与深绿色的山势相映,浓淡渍染,群峰层叠,汪庄园林在群峰襟抱中恬淡怡然。

  更令人难忘的是,2016年9月4日,全球目光聚焦杭州名园汪庄。出席G20杭州峰会欢迎仪式的各国元首、国际组织领导人合影留念的背景画,就是这幅描绘湖光胜景的《西湖景色》。它的创作者就是陈家泠。

  春日,跟随陈家泠故地重游,漫步汪庄,山色空濛,美景如画。眼前,这位瘦高个、风趣幽默的艺术家面对西湖风景无限感叹:“我毕业于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学院,我曾系统地画过西湖十景,西湖秀美典雅的氤氲水气,早已打湿了我的心。”他受邀为G20杭州峰会创作一幅全新的西湖图,然而画西湖的人太多了,如何才能画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当代新西湖?又如何让外国友人读懂独特的中国水墨语言,感悟西子湖的独特韵味?

  难题,显而易见。

  风,吹起陈家泠的白发,他爽朗笑言:“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了‘峰’这个字。峰会,峰会,我何不画群峰胜水,来烘托这一盛会?”在陈家泠心底的画板上,西湖可以与世界上最漂亮的地方媲美,同样,西湖也象征着当代中国的开放与包容。

  对西湖的真挚热爱,激起陈家泠极大的创作欲望。他给自己定下了“画西湖生命之水,画人类之大情怀”的目标:杭州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作为南宋古都,有别于北方的厚重端凝。这里的山水灵气十足,因此技法上既要写实又要写意,才能描摹这人间的胜景。

  无疑,陈家泠是活跃在当今中国艺术界的扛旗人物。改革开放初期,他是最早走出国门,接触世界现代美术的国画家之一。著名导演贾樟柯的纪录片《陈家泠》,用不断跳跃的镜头,回放着陈家泠艰辛的艺术修行之路。无论是在德国艺术学院的讲台上、在著名画廊和拍卖行中,还是在美国艺术评论家库恩所著《当代中国美术史》的封面上,陈家泠个性鲜明的观点和作品,都代表了中国画的创新和自信。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次,陈家泠巧用淡妆点缀西湖,衬托盛会的隆重:淡妆,是温润的色彩,轻盈的构图,代表了当代中国的活力。这种软实力的含蓄,象征着气定神闲的优雅。

  《西湖景色》,一幅陈家泠绘画语言的淡妆墨韵。与传统水墨不同的是,陈家泠更重视色彩——那些重重叠叠渲染的淡彩水墨,从淡到浓,从虚到实,烟雨朦胧,自然天趣——这缘于杭州人陈家泠从小到大对西湖的一往情深。

  从《西湖景色》中,人们分别看到了画家的两种天性:静逸性和抒情性。数十年来,陈家泠一边吸收传统文化,一边融会现代精神。这种富有东方意韵的新艺术,是从传统文化里生长出来的新颖审美图式,带着他的思想、带着时代意象,走向更加广阔的地平线。

  陈家泠作品构成的美学形态,呈现了开放的东方文化新气象。

QQ截图20170224053123.jpg

  陈家泠的《荷花》。

  惟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宽阔的荷叶硕大肥美,卷舒开合任由天真;茎秆不蔓不枝,明快饱满喜气盈盈。除《西湖景色》,陈家泠还为G20杭州峰会创作了《清荷》等4件作品。盛开在刘庄的《清荷》与窗外的接天莲叶相映成趣。

  宋代之荷,写实富丽;八大山人之荷,衰亡萧条;潘天寿之荷,霸道硬朗;而陈家泠之荷,简约空灵。他说:“我所努力的,是提炼现代艺术符号,色彩有别于前辈,突出一个‘清’字,这也是当今时代追求的审美——只有心清净了,文化才能提高层次。”

  时代精神与心灵语境,构建了陈家泠的艺术审美坐标。

  陈家泠笔下的荷花,折射着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平淡天真、明心见性。清新淡雅的荷花,也暗含了陈家泠的内心感受: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荷花绘画的主题,那就是“和”。和,有和平、和睦、和谐、和善、和美、以和为贵等吉祥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也以荷花象征美好、纯洁和高雅。

  作为新时期文人画的代表画家之一,陈家泠承袭了齐白石开放的人文情怀,继承了任伯年、林风眠和陆俨少等大师的弥新风骨。1984年,陈家泠以一幅《开放的荷花》轰动画坛,紧接着又创作了《清韵》《不染》等以荷花为主题的系列画作,其中《不染》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空灵飘逸的中国水墨,不仅拓展了新时期中国花鸟画的审美语境,而且扩展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生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批画作的审美形态,向世界传递着东方的神韵和温情。

  1985年,美国艺术评论家库恩介绍新中国绘画的专著《当代中国美术史》,封面就用了陈家泠的荷花,封底则用了陈逸飞作品,美国许多博物馆至今仍有这本书出售。陈家泠淡墨荷花的雅致风格和艺术语言,早已经被外国观众认同并喜爱。

  陈家泠记得,他在英、法、日等国参观美术馆时,看到中国历代艺术作品受到外国人的推崇,因此他认为,古人创造了辉煌的中国绘画艺术,今天的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做的是“古为今用,以今为主;洋为中用,以中为主”。陈家泠的艺术理念以中国艺术精神为根本,吸收各种国外养分,融合出独一无二的陈氏风格。“没有艺术风格,和照片又有什么两样?中国画要有艺术的升华,要注入前瞻性和梦想感,将中国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我要用自己的语言,向世界讲述绘画的中国故事、海派故事、当今文化发展故事;我要为时代放歌,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包容。”陈家泠说。

  采访那天,陈家泠指着墙上的一幅《荷》说:“我感到自己在绘画上已进入一个自由和灵动的状态,这种自由和灵动是从传统艺术中钻进去,再钻出来。”他的创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性艺术语汇。

  艺术,是与个人对时代的理解相关联的,陈家泠的绘画代表着中国画的新生形态开始显现,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新水墨精神开始升腾。就如同西湖绽放的荷花,在21世纪形成一种鲜活的生命气象,创造更加充盈、开放的审美形态。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陈家泠生于1937年,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目前是中国国家画院首聘研究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

  在当代中国画家中,陈家泠是敢于和善于变革者之一。“敢变”,是超越自己的习惯画法和画坛通行风格;“善变”,是变革讲究分寸和度,不抛弃自己的长处和水墨画的基本特色。

  难以想象,瘦弱的陈家泠有如此大的力量——眼下他正在景德镇烧造40只4人才能围合的大缸,仅颜料就要泼好几吨!

  难以预计,充满奇思妙思的陈家泠会在这40只大缸上绘就什么样的图画。而这一切,正是陈家泠为今年秋天在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大展创作的陶瓷系列作品。

  “陶瓷艺术和水墨艺术,虽然是一个水一个火,但它们有共通之处。”陈家泠说,这需要掌握一个度,这个度是什么?就是“变”,也就是“灵变”。水画在宣纸上,就是水墨画,掌握水变。陶瓷画在泥土上,经过火一烧,就是火变或窑变。这当中的哲学概念是什么?就是任其自然,适可而止。“无论是水墨还是陶瓷,画的时候要行云流水,把平时的技巧、修养尽情发挥出来。”

  “澄怀天地,观道时代,才能表现自然的天趣之美。”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心灵越融入时代的情感,他的创造就越能感发生命的力量。“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是心灵的纯净和人格的坚守。”在陈家泠看来,艺术之道是寂寞之道,同时更是品格之道。几十年来,陈家泠从绘画到瓷器再到缂丝工艺等,不断在艺术道路上跋涉,不断开启着艺术新思维。

  采访中得知,陈家泠是上海首个艺术瓷窑“申窑”的创办者。在“申窑”获得成功的经验之后,他又在上海半岛艺术中心创立了规模可观的“泠窑”。他着重探索釉里红的艺术效果,以极大的热情和执着,耗费大量精力进行艺术实验,终于形成了独特的绘瓷风格和技法,烧出了精美绝伦的釉下彩绘瓷。

  艺术的本源不是技巧,绘画的最高境界,是思想的吐纳和生命的慰藉。

标签: 西湖;荷花;艺术;陈家泠;画家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