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获刑事处罚的仅33例 阿里呼吁“像抓酒驾一样打假”
2017年03月02日 05:53:2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朱银玲

  浙江在线3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银玲)“这些线下打假案件的成功来之不易,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鬼知道打假小二们经历了什么’。”拿着话筒的郑俊芳有些激动,看着那一串惊人的数字,那一张充满未知的打假地图,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害怕。

  近日,阿里召开了一场小型的打假座谈会,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花名“灭绝师太”)披露了一些阿里打假背后不为人知的事,并发了公开信,向全社会呼吁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加大打击制假售假的执法力度,“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一群只能露出背影的人

  打假人被打被追是常事

  1月的哈尔滨,寒风刺骨。结束一天训练的林泽走进一家商店挑选俄罗斯套娃,作为带给女儿的礼物。这让他觉得不那么内疚。

  林泽(化名)今年36岁,湖南郴州人,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大的10岁,小的两岁。从警15年的他,曾经获得过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抓过毒贩、杀人犯、诈骗犯。

  今年1月,他成了阿里打假特战队的一员,为确保自身安全、方便打假,他和队友们将一直避讳披露真实姓名,成了“一群永远只能露出背影的人”。

  特战队员,听起来挺酷。现实却有点残酷。没有了执法机关这把“枪”,特战队的队员们常常要面临各种危险。被打、被追那都是家常便饭。

  “当时我在义乌一条小巷里查一个假冒皮带仓库,透过窗户查看时被售假者发现了。对方有三四个人,冲出门要抓我。我转身就跑,跑出去大概1公里多,来到大街上对方才没追上来。”这是林泽的亲身经历。

  这支队伍一共2000人。

  一串惊人的数字

  只有1%的制假售假被判刑

  2016年,全国法院开庭审理“大老虎”的数量创下新高,达到42人。同年,一直跟假货较劲的阿里巴巴投入10亿元打假,查到的假货案值30亿,举报了千条制假售假线索,但只有区区10个人被判实刑,比例不足1%。

  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最近这几年,阿里依旧背负着“知假售假”的污名。可是很少有人关注阿里在打假问题上的努力、压力和无奈。

  来看一组数据:截止2016年8月底,往前推12个月,阿里巴巴共撤下3.8亿个商品页面、关闭18万间违规店铺和675家运营机构。2016年全年,阿里通过平台治理大数据模型体系筛查认定4495条线索;执法机关接收1184条;公安机关能够依据现行法规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例;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

  另一组数据更令人惊愕,阿里巴巴抽取33份制假售假案件的判决书,发现已判决案例涉及47人,其中判缓期执行的有37人,比例高达79%。

  “外界对阿里打假有两大误区:认为阿里纵容假货以及阿里没有及时对外输出。”某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知识产权支队一线民警表示,其实阿里输出了很多,但公安机关承接不了。2015年,阿里输出328条涉假线索,民警们花了3个月才打完,2016年,402条线索,花了6个月消化。

  一张线下假货地图

  批发市场成制假重要源头

  在座谈会上,阿里出示了一张线下“假货地图”,武汉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中心、郴州马家坪市场停车场、广州国大鞋城、深圳明通数码城、北京秀水街市场、苏州常熟服饰城、杭州四季青自由港休闲服饰城、莆田安富电商城、泉州石狮服装城等,赫然在榜。

  为了验证打假地图的准确性,阿里打假特战队派出108名小二前往地图中的30多个重点区域、市场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市场源源不断地向各地商场以及电商,输送假货,已经多年。线下才是假货源头所在。

  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之间,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已经协助执法部门关闭了675家假货的生产、库存和销售点。

  但制假犯罪产业链也进一步分散,“现在很多假货都是分散在不同的代包工厂生产,再到一个作坊里去组装。我和阿里兄弟查了一个涉假服装网店,当时我们研判出来他有200多万的涉假金额。但是他的网店里只查到了10件衣服,我只能移交给工商处罚。”林泽也很无奈。

  一次次的重蹈覆辙

  查了罚,罚了放,放了再造假

  违法成本低,利润高,获利快,是催眠人心的三大利器。

  2015年9月,广州市侦破一起涉嫌LV品牌制售假案件,现场抓捕20名工人,由于无法证实其主观故意,这些人被释放。

  第二年,广州市又侦破一起涉嫌LV品牌制售假案件,现场发现的7名工人中,有5人就是2015年9月被抓捕过的。可以说,正是法律上的空子,让打假陷入“查了罚、罚了放、放了重操旧业”的恶性循环。

  这条产业线上的每一个人,都在一次次“重操旧业”后,变得更狡猾,防御力提升不少。

  郑俊芳认为,根治假货亟待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否则打假就像个筛子,违法犯罪的人笑死、痛恨假货的人急死、执法办案人员累死、消费者哭死。”她以酒驾入刑为例来说明对制假售假严格执法加重刑罚的必要性。酒驾入刑曾向全社会清晰传达信息:酒驾者必承担严重后果,其震慑作用正是酒驾行为得到遏制的关键。

  声音

  法学界:

  三个纬度完善立法

  加重刑罚治理假货

  网络售假问题,也得到了法学界的关注。昨天上午,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主办的“惩治制假售假行为法律对策研讨会”在浙大之江校区召开。

  来自浙大、北大、清华、华政等高校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立法已经滞后,制假售假的犯罪成本和惩罚过低,导致假货分子“前仆后继”,建议从入罪门槛、举证责任和量刑标准三个角度切入,完善立法,对制假售假者加重刑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新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举例,“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才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这是1997年确定的数字,这么多年没有调整。打假形势日新月异,不能只考量销售金额,还可以考虑销售件数。”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阮方民也在会上呼吁,突破旧法律框架,降低假货犯罪立案标准,鼓励受害单位、民间人士等搜集假货证据,帮助解决警力有限的问题。同时,为了让打假者无处可逃,他还呼吁各大电商应成立打假商业联盟,要采取统一的打假标准。

  “为什么现在打假难、知识产权保护难?”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余凌云在发言中表示,打假不能光靠公安一家来做,也不能只在特定区域严打,而是要推动打假主体多元化、治理范围全覆盖,希望中央有关部门来牵头部署打假相关工作,就像当年酒驾入刑一样高度重视假货问题。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浙江省民法学研究会会长陈信勇建议,采取立法手段,对有关的法律制裁标准进行完善。另外完善在执法司法过程当中的一些机制。除刑事制裁以外,也要配合民事制裁,利用好民事诉讼的手段提高制售假者的违法犯罪成本。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认为,“打击假货不能一味地增加电商平台的责任,打击假货链条的每个责任方都应该参与进来,各自承担起责任”,打假应该通过《刑法》、《产品质量法》、《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上进一步完善,系统性解决假货问题。

  王新建议对于制假售假,应当严格禁止缓刑适用,同时可考虑对于累犯的制售假者,处罚其终身禁止从业。

标签: 打假;假货;阿里;售假;阿里巴巴;刑罚;地图;法学院教授;售假案...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