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浙江当代作家影像志》拍摄完成 抢救性记录老作家群像
2017年04月14日 06:09:2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

1.jpg

  浙江在线4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一支随身携带的笔,一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大纸,一间简朴书房,书一直堆到天花板……看似不起眼的这一切,实则标注着一种人生,一个时代,一段文脉。

  是他们——任明耀、蒋风、夏钦瀚、吴军、渠川、汪飞白、胡小孩、郑秉谦、叶宗轼、樊福庚、钱法成、洪迪、张颂南、江坪、汪浙成、陈坚、薛家柱、董培伦、傅通先、龙彼德、叶文玲、杨东标、钱国丹、夏真、张德强、孙银标、黄亚洲、刘文起、程蔚东、袁敏……

  30位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浙江老作家,在浙江当代文学史上,共同建构了令人瞩目的一个群体。

  时代中呐喊理想,影像中讲述故事。日前,由省作家协会出品、双马影视创作团队拍摄,长达30小时的纪录片《我们的文学梦·浙江当代作家影像志》摄制完成。这是以第一手影像资料“书写”的浙江文学史,也是国内首次以影像记录方式大规模、系统性抢救整理地方文学群像的创新之举。

  影像数据库

  留存浙江文脉

  看得见宝石山的书房里。一束光,追向九龄老人任明耀,璨然生辉。

  清瘦矍铄,一口软糯的杭州话。这位从上世纪初走来的莎士比亚研究者,晚年还创作了100多个以猪八戒为主人公的儿童文学故事。他的一生浓缩在纪录片的一小时中,从梅兰芳讲到莎士比亚,从帝王将相讲到猪八戒,他侃侃而谈。

  临末,老人一脸真诚地对着镜头说:“能不能想想办法将这个憨态真实的猪八戒推向全世界?”

  这是纪录片《我们的文学梦·任明耀》中的一幕。60分钟的讲述,完整呈现了一位信守文学信仰、珍重对待写作、以淡然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

  “任老是浙江老作家群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今年96岁了。他笔耕不辍,新近又出版了专著《求真斋文存》。”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苏沧桑告诉记者。在浙江当代作家群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年龄超过80岁的老作家仅有数十位。他们的一生,既是个人追求文学成长的一生,也是浙江文学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2013年,值浙江文学馆开建在即,省作协启动“浙江记忆·文学名人”纪录片拍摄计划,以《浙江文学志》上的记载为依据,在浙江近代文学史、浙江现代文学史两个领域内,分别选择了部分文学名人列入拍摄记录计划,由双马影视具体制作。

  按照计划,拍摄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艾青、徐志摩、黄源、戴望舒、冯雪峰等10位浙江近代文学名人。当拍摄完成5集时,未曾想,摄制组很想拍摄的浙江当代作家冀汸病重住院。当拍摄团队赶到医院时,老人已是满身插管,无法言语。

  彼时,这位九旬高龄的浙江诗人,是“七月派”作家群体中唯一在世的最年长作家,满身风雨,著作等身,依然高吟着文学理想:“一件是记忆,忠实的记忆/另一件是希望,无限的希望。”一生为浙江文坛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者。

  “老作家的记忆,就是浙江当代文学史的记忆;老作家的希望,就是浙江当代文学史的未来方向。我们对浙江文脉的承启留存,不能徒添更多只见著作不见人的遗憾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省作协党组书记臧军感慨不已。在他看来,加快开拍“浙江当代作家影像志”计划,既是对全省老作家群体的深切关爱,也是浙江文学发展的时代使命。

  根据计划,省作协还将以纪录片为基础,构建浙江作家影像资料数据库,打造一个既能保存浙江作家群体影像资料、展示文学丰硕成果,又能进行文学研究、交流的学术平台,并为今后的浙江文学馆留下一批宝贵的影像资料。

  老作家群体

  高扬文学理想

  在浙江当代文坛,他们是小说、散文、诗歌领域的集大成者。他们毕其一生,以浙江为原点,高擎文学火炬,以纸笔为人民呐喊,为时代讴歌,在时间的坐标上镌下浙江文学的高度。

  确定拍摄名单时,省作协制定了两条硬杠杠:一是以抢救性为主,年龄超过60岁的老作家群体;二是优先选择个人文学经历对浙江当代文学史有一定影响力的老作家。经过初排,征得本人意愿,最终确定了30位老作家。

  比如时代风云的际遇者,叶文玲。历尽时代磨难,她著作等身。从1980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以来,30多年她为读者奉献了50余部著作、800多万字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影视文学等,不少作品被选为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

  比如文脉传承的守望者,汪飞白。他是名人之后,精通数十种语言,他主编的《诗海》,是我国第一部融通古今、沟通中西的世界诗歌史;他主编的10卷本《世界诗库》,被公认为是全球第一套全面系统的世界诗歌名作集成,被誉为“世界诗史的一个奇观”。

  比如历史进程的追随者,黄亚洲。为时代讴歌,为人民书写,他思考历史,历时数年完成《红船》;他关注现实,在G20杭州峰会召开前夕抒写家乡。这些年来,他的随身物品里永远有一叠大纸,用笔画好格子,时刻为生活书写,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比如胡小孩,在八十大寿时,作为一个“从艺”60余年的好编剧,他立下新目标,整理一些未出版的剧本,再出一本书,让浙江戏曲艺术长青。

  比如文学发展的拓荒者,蒋风。他是第一个在全国高校恢复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是第一个面向全国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师,也是第一个站在国际格林童话奖领奖台上的中国人。离休后,他又创办了一所“一个人的大学”,面向全球免费招收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从这所“大学”先后走出了500多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

  比如信仰的坚守者,龙彼德。当年,作为杭一中的青年教师,他三番五次要求去农村最艰苦的地方。为了去黑龙江,他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半夜去教育局局长家门口堵截,最终获得同意随学生一起去冰天雪地的北大荒。也正是这份近乎偏激的执着,虽饱经风霜,但最终成就了龙老的诗名。

  30位老作家,30幅文学画卷,30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纪录片编辑李华明告诉记者,在这些作家身上,他们的个人命运随社会变革起伏,他们的文学成长随时代感召澎湃,他们自觉把艺术追求融入时代潮流,高扬文学理想,书写时代篇章。

  重温光荣史

  期待续力启程

  文学的心跳与电影的光影火石交会,经典再度发出光芒。难以描述的是,用影像语言去诠释文学家的艺术观念与书写语言,是一种艰难的尝试与沟通。

  回忆起寻找大师拍摄的过程,纪录片导演钟冶平坦言“吃过不少闭门羹”。他浸润江南文化,酷爱历史,多年从事电视工作,出品过不少优秀纪录片。他说,在初次约请老作家们时,这些敢于身先著文、投笔呐喊的老作家纷纷变得谦逊了。

  联系任明耀时,老人再三婉拒,一再表示没什么可说的,最终,一张毕业旧照打动了他,因此他才彻底敞开心扉,用整整3天讲完了人生中的所有文学大事;联系汪飞白时,因夫人半年前去世,汪老不愿意见外人,但当看到制作团队满头的汗水和携带那么多笨重的拍摄器材,他受到触动才同意了。

  在更多时候,对话文学大家需要进行大量的案头准备。采访叶文玲时,话题是从导演谢晋开始的。2013年,钟冶平在拍摄纪录片《谢晋》时,走进谢导的书房,第一眼就看到写字台上放着叶文玲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浪漫的黄昏》。谢导本想把它搬上银幕,但最终心愿未竟。

  冥冥中,这个未了的心愿,注定成为打开另一个心愿的“钥匙”。两人从谢晋导演讲起,讲到叶文玲的第一部小说《心香》,讲到文学前辈的提携之恩;从家乡玉环的曾经往事,谈到第二故乡河南的养育;从文学创作的执着,谈到自己的爱情婚姻。回忆起当年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在一家工厂里当工人,白天工作繁重,晚上孩子们睡下后,伏在缝纫机台面上写作时的情景,她泪盈于睫。

  在钟冶平看来,拍摄过程中,与文学大家对谈是一次次精神交往。与樊福庚老师对话,还是新安江水电站的往事。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新安江之歌》《工地琵琶》《光芒万丈新安江》,都是反映那一段难忘生活的。为了塑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崭新形象,樊福庚在新安江水电站深入生活近4年,先在工会和广播站,后下到潜水员班,又到安装队担任副大队长,天天和工人们在一起。写出来的诗首先读给工人师傅听,倾听他们质朴的意见,不断地修改和提炼。拍摄结束时,樊福庚感慨,多少年过去了,晚上还经常梦回新安江,那些机组发电时的轰鸣声,让人多么怀念那个火红的年代啊!

  纪录片全部剪辑完成后,李华明是第一位观众。30小时,1800分钟,在叶文玲身上,他看到的是刻苦与成就;在黄亚洲身上,他看到的是感恩与大爱;在蒋风身上,他看到的是责任与使命;在洪迪身上,他看到的是性格与命运;在龙彼德身上,他看到的是独创与独特……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版图上,二十世纪的浙江文学史写满了辉煌,鲁迅、茅盾、徐志摩、郁达夫、戴望舒、艾青、夏衍等一批浙籍文学大家,使浙江成为中国新文学的重镇。每一个中国文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会忘记林家铺子,不会忘记包身工,不会忘记大堰河……过去五六十年间,浙江当代作家群体高擎前辈们的文学理想,追随时代感召,也写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而纪录片拍摄的重要意义则在于,年轻一代的“文学浙军”能够从智慧的沃土上续力启程,在灵思的薪材中点燃理想,走向下一个炽烈的文学年代。

   《影像志》15位80岁以上老作家简介

       任明耀:著有评论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戏曲评论集《京剧奇葩四大名旦》《梅兰芳九思》等;合译长篇小说《如此人生》《风暴眼》;有童话作品收入《浙江老作家儿童文学佳作选》。童话《奇怪的帽子》获小天使铜像奖。

  蒋风:著有《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史论》《蒋风儿童文学论文选》等,主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中国谚语集成·浙江卷》等30余种。

  夏钦瀚:笔名伍隼。主持编辑和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册《莎士比亚研究》和《中国比较文学》丛刊、《当代苏联文学》丛书。2016年出版《鲐背集》,收集了作者的主要作品。

  吴军:1946年入伍,1978年转业。著有《墨池词笺》四集,杂文集《研墨人手记》,散文集《岁月听潮》《大地飞歌》,词集《吴军小令》。

  渠川:原名渠川瓒,笔名西乞、沙嬿。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金魔》,短篇小说《一心向党》《笑》,散文《永久的感念》等。

  汪飞白:笔名飞白。译有《瓦西里·焦尔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古罗马诗选》等十八册,专著《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两卷,编著《世界诗库》十卷等。

  胡小孩:原名胡啸孩。著有戏曲剧本《两兄弟》《姑娘心里不平静》《刑场上的婚礼》等数十部,戏曲集《胡小孩剧作选》,戏曲电视剧《一鸟九命》《孟丽君》《陈三两》等,电影戏曲片《斗诗亭》《花烛泪》等。

  郑秉谦:著有短篇小说集《柳金刀和他的妻子》《普陀旧梦》,长篇小说《碧海缘》《海市奇观》,长篇传记文学《寻找英雄》,散文集《能不忆江南》《留得枯荷听雨声》等。目前正在写作长篇历史小说《东坡三贬》。

  叶宗轼:笔名叶红、小岛等。著有长篇小说《泣血流年》《船神》《清波逐浪》《在海盗窝里》,中篇小说选集《海边人家》《夜海深处》,儿童散文集《海洋上捕鱼人》《好玩的海滩》,电视剧剧本《段老五家事》《大海呼号》等。

  樊福庚:当过工人。著有诗集《前进曲》《上海组诗》《河山春色》《新安江之歌》等,报告文学集《当代成功之路》《光芒万丈新安江》,小说集《安家集》《新安江春汛》《异国相思》等。

  钱法成:长期从事戏曲剧本创作,与魏峨合作了多部作品。主编《中国越剧》一书。代表作有越剧《胭脂》《貂蝉与吕布》、绍剧《于谦》、婺剧《西施泪》、京剧《南屏晚钟》等;戏曲电视剧《大义夫人》,电视剧《绍兴师爷》等。

  洪迪:著有诗集《雨后新叶》《超越者在·洪迪诗集》;诗论《现代诗美的创造》等;专著《中国文化太极·老子与孔子》《周易三读》等。

  张颂南:笔名张捷。著有专著《鲁迅美学思想浅探》《中国现代美学文学纵横谈》,编辑《浙江现代作家创作选》,主编《浙江新文学名家研究》等。

  江坪:著有纪实文学《在甬江怒潮中》,散文集《记者看天下》等。

  汪浙成: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女儿,爸爸要救你》,中篇小说集《别了,蒺藜》《小太阳的苦恼》等,散文集《人生如瀑》,剧本《大兴安岭人》等十余部。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语。

  (注:按年龄排序)



标签: 文学;作家;拍摄;文学史;纪录片;叶文玲;新安江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