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婧 董小易 严粒粒 刘慧 翁浩浩)这个春天,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成为大众对反腐剧重归荧屏的一次共同记忆,也成了大家一起追的一部现象级大剧。
开播半个多月,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究竟有多火?
让事实说话:自开播以来,《人民的名义》就稳稳占据了各大收视率榜单的第一位。4月17日,在两部重磅大剧《择天记》《外科风云》开播后,《人民的名义》收视仍一路高歌猛进,当晚的CSM35城实时收视率再创新高,峰值高达5.544%;酷云eye实时市场占有率突破41%;4月18日,该剧单晚收视率成功破5,超过了《武媚娘传奇》大结局4.234%的单晚收视率,成为近5年来平均收视、单晚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编剧周梅森的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印刷的速度赶不上销售速度,不少电商平台不得不打上“预售”;在“淘宝”上,“达康书记”同款水杯,最高销量卖出了6000多件……
据一家旅游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人民的名义》主要取景地南京的“酒店+景点”自由行订单,上涨近三成;东南大学四楼校区的大礼堂、青奥滨江公园、大报恩寺等取景点,也成了南京游的新热点。
当下,收看、谈论《人民的名义》几乎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卖菜阿姨在谈,地铁上的“低头族”在看,甚至一些驻华外交官也在追剧,在他们眼里,《人民的名义》已经成了一部了解中国反腐现状和当代生活的鲜活教材。
《人民的名义》到底为何这么火?它是如何拨动观众心弦的?它又是如何彰显正义与良知,让人们在追剧中感受到真善美?
刻画触目惊心
真实展现反腐决心
在《人民的名义》出现之前,国内反腐题材剧几乎缺席了10年。《人民的名义》对部分官员的刻画也许让人触目惊心,但毫无疑问,这部反腐大剧展现了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的巨大决心和力度。
这些天,在工作之余,诸暨市检察院原反贪局局长徐军能常常看《人民的名义》。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徐军能在反贪一线工作了13年,主办过100余起职务犯罪大案要案。剧中跌宕起伏的情节,特别是检察官办案时的那一幕幕,常常把他的思绪拉回到过去。
“看到剧中检察干警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就会联想到自己以前办案时的场景,感觉细节都特别真实。”徐军能说,比如剧中的检察官在嫌疑人住处的冰箱里、墙上搜出了巨款,就让他想起了2015年办理的当地五纹岭村村主任贪污受贿案。当时,他和同事在这个村主任家里一处隐秘的柜子中搜出了10万元受贿款。“职务犯罪嫌疑人往往不会乖乖等你去查,这就需要我们检察干警不放过一丝一毫细节,充分运用法律和智慧,将嫌疑人绳之以法。”徐军能说。
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打虎拍蝇”的力度,一直将反腐工作当成凝聚民心、兴国兴党的大事来抓,把反腐问题放在党和国家向前发展的战略位置来对待。从“八项规定”出台到“四风”问题整治,从中纪委“亮剑”到巡视组出巡,展示了中央“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信心和决心,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得到人民群众称赞,党心民心得到极大提振。
虽说有了大量鲜活的实践为“底料”,中纪委也陆续推出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但在影视艺术创作上还没有一部观照现实的反腐电视剧,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这样的时刻,《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剧中展现的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纵横捭阖的人物格局,可以说达到了国内反腐剧的新高峰。再加40余名老戏骨的同台飙戏,该剧被业界视为反腐题材电视剧回归的“扛鼎之作”。
作为在反腐一线的检察官,全国“最美检察官”、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许航也从剧中看到了法治和民主的进步。“身边的朋友曾问我,住破旧的房子,上班骑电瓶车,一碗面解决晚饭,受贿几千万元,却一分钱不敢花,这样的干部真的存在吗?我告诉他们,真的存在。”许航说,她办理过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小官大贪”“能人腐败”并不罕见,影视剧只是现实职务犯罪案件的一个缩影。这些落马的干部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将手中的权力作为捞取金钱的筹码。“对于这样的人,只有一条标准,犯了法就要接受法律制裁。就像《人民的名义》展示给我们的一样——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反腐永远在路上。”
引发强烈共鸣 反映现实真实自然
《人民的名义》以真实接地气的刻画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剧中很多内容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举着火把、打着条幅、喊着口号的工人;脚踩“黑白两道”的拆迁队;连轴加班的基层公务员;年过三十尚未婚嫁的大龄女青年;一心只为GDP的政府官员李达康……
“非常真实、自然,打动人。”德清县钟管镇蠡山村党支部书记卫俊说,《人民的名义》就像是一部当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既刻画了政治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也描写了老中青三代人的婚姻生活、创业故事,几乎每位剧中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让人产生共鸣。
“这部剧在干部中间讨论度极高,要是没看过,聊天时候都插不进话。”《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卫俊只要一回到家,就会打开电视关注剧情发展。
“现实生活中,基层工作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像《人民的名义》中所演的那样,有时候干群之间确实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但作为一名干部,一定要站高看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部剧中,每个观众似乎都能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它演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也就是剧中人物的原型。”卫俊感慨。
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现挂职新疆阿克苏市第二小学副校长的毛建和说:“这部剧让我陷入沉思。反面人物赵德汉被揭发贪污受贿时,竟然辩称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穷怕了’。事实上,相对于‘穷’来说,理想信念淡薄是导致‘赵德汉们’违法乱纪的根源。所以一定要在孩子成长时期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当然,这部剧的“铁粉”也不乏反腐败战线的同志们。他们看此剧,自然是专家视角。
“《人民的名义》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一名从业11年的检察官,我为我们的职业备受关注而自豪。”许航说,前几天早上,穿制服打车上班,司机一眼认出了她的职业,“他说,你是检察官吧,我看到你胸前的检徽了,感觉你和《人民的名义》里那个陆亦可气质很像!”“作为一部反腐剧,这里头没有养眼的‘小鲜肉’,也没有三生三世的浪漫爱情,你为什么爱看?”许航不禁问。司机想了想说:“因为拍得真。”
可以说,《人民的名义》正是凭借它每一处非常真实的细节描述,以及剧中透露着直面社会焦点问题的勇敢、对艺术作品创作的真诚和恳切,一点一滴都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而大量贴近现实的人物造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为剧情增色不少。
谈到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灵革博士脱口而出“达康书记”。“霸道、率真,虽然与传统印象里的领导干部不太一样,却同样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李灵革博士说,“他敢于突破束缚,不断改革创新,非常具有担当精神。他提到‘法无禁止即自由’就体现了他雷厉风行的性格。”一心为了GDP的“达康书记”正是生动剧情推动者之一。
唱响正义之歌 不忘艺术本真追求
随着剧情的推进,《人民的名义》扑朔迷离的剧情逐渐揭开迷雾。每晚7点半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守着《人民的名义》播出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其中不乏众多年轻观众。浙江警察学院侦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陈益奇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部引爆正能量的‘良心之作’,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反腐过程中满满的正能量。”陈益奇说。
再过两个月,陈益奇就将进入公安系统工作。展望未来的工作,陈益奇思索着:现实工作中一定会出现各种难题,但无论何时都要将公平正义的原则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一定会有许多个“侯亮平”和“赵东来”,陈益奇也希望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用公平正义捍卫人民的利益。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价值就在于直面真实、守护正义,引领时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省文联创作研究处处长、评论家郑晓林说。
据悉,《人民的名义》剧中很多案例都来自于真实生活。编剧周梅森曾深入检察机关一线体验生活,深入到监狱、反贪局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与办案检察官、纪检干部、监狱干警、服刑贪官等座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从而使《人民的名义》打破了多年以来反腐题材影视作品无法跟上现实、无法照应现实的尴尬窘境。在周梅森以往的作品中,多以针锋相对的政治交锋为特色,但这一次他希望在人性角度做一些挖掘,能揭示人性的弱点,并在表现假恶丑的同时,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文艺作品应该以弘扬真善美为宗旨和具体诉求。真是善与美的基础,人们不仅要有勇气面对外部世界的真实,还要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尤其是心中猥亵、肮脏、邪恶的部分,这将有利于人们更加坚定地走向善与美。人类文明的历程,就是真善美与假恶丑无休止斗争的历程,文艺作品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能以正义震撼人心、能以情怀引领时代。”郑晓林说。
在郑晓林看来,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在于能否赢得观众的支持、观众的心。《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火成这样、圈粉无数,根本在于它的写实戳中了社会痛点。它回应了时代的呼唤,以人民的名义去反腐,反腐工作的出发点、目的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对于公平正义的呼唤。
毫无疑问,《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展示追求正义的杰作。它在追求正义的深度上创造高度,在追求正义的途径上创造温度,在追求正义的方式上创造力度。在《人民的名义》剧中,腐败势力猖獗,形势严峻,但每一集都涌动着光明正义的力量,这个“每一集”激荡人民群众心中的正义力量,让艺术追求不忘本真,成为响亮的冲锋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