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电影《天下无贼》里,范伟饰演的劫匪,手举一把斧子,对乘客吼道:“把所有的卡都拿出来,IC、IP、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如今在2017年的杭州生活,这句台词的内容早已不再贴切。
这股以科技为第一驱动力的云浪潮已经掀起,必将重构一个融于生活、趋于无形的金融新时代。而在金融的范畴之外,这一切变化看上去还像是一次“重新认识生活”的消费方式实验。
杭州人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指尖上的智慧金融所改变。
以前,我们希望在办理一项金融服务时,通过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所有步骤;我们希望不用取号不用排队,几分钟就可以办完业务;我们希望靠着一个手机逛遍杭州,吃喝玩乐全部搞定。如今,这一切真的实现了。
在金融的“云世界”里,杭州从一开始就站上了巨人之肩。当人们的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整个金融业都开始革故鼎新,自我更迭,让产品更加智能化,服务更加层次化,场景更加多样化。
即使是传统金融机构,如今扮演的也不仅仅是金融中介和信用中介的角色,他们已从线下走到线上,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借助互联网金融之力,去实现从“1”到“N”的进化。
金融云之城
借时代之力,打造普惠金融
人们对于财富管理的意识,正在被眼下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驯化和改变。除了安全性,便捷性和即时性也成为大家选择银行服务的重要标准。
于是,传统银行不得不重新正视用户在财富管理及消费方面的场景与需求。对于他们,服务渠道的转变无疑是一把通往未来的制胜钥匙。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杭州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笔数、金额分别占电子支付业务笔数、金额的15.6%和81.64%,手机银行支付业务笔数、金额分别占电子支付业务笔数、金额的30.85%和6.53%。由此可见,杭城内手机银行的用户活跃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网上银行。
与此同时,移动渠道也成为电子银行用户增长的主力,而且交易规模保持迅速增长的趋势。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个人手机银行2017年有望超过个人网上银行,成为用户比例最高的个人电子银行渠道。
如今,一切生活方式都逐渐被“互联网化”的时代现状,成为各家银行App天然的孕育场景。而对于客户而言,登录简单,操作方便,且账户安全,无疑是三大需求。他们希望在办理每一项金融服务时,通过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所有步骤。
所以一个银行App的定位,也不再满足于成为单一服务渠道,而是升级为移动金融服务综合门户。对于各大银行来说,通过推广手机客户端,能够弥补线下网点覆盖密度低的缺陷,同时削减自身运营成本,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造更多可能性。
于是,传统银行在线上扮演的角色,正在变成一个拥有互联网运营意识的产品经理。他们一方面通过流程优化,推动更多的业务开展线上办理;另一方面,对App界面进行改版,一改过去刻板拘谨的使用感,功能更智慧,操作更便捷。
随着移动金融的迅猛发展,手机银行功能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大家发现在一个银行App上,能收到及时的缴费通知,能享受购物餐饮优惠,能买到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普惠金融的外延越来越广,应用的内容及场景越来越丰富。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7年4月App风云榜》显示,在金融品类银行App榜单中, 中国建设银行一枝独秀,以8.5%的市场渗透率及607.9万的日活跃数雄踞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
眼下,各大银行在移动渠道的布局上,都基本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接下来就要在业务和板块进一步创新升级,实现从1到N的进化。
新智造之城 以A.I.之名,驱动服务升级
如今有一种说法,人工智能正在倒逼金融机构改变服务模式。先不论这个说法正确与否,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工管理的堤坝建得越高,运营成本的投入就会越多,社会效率的损失也会越大。
从全市范围看,银行线下网点数量仍在增加。浙江银监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杭州辖内的银行营业网点(不包括自助银行)达2397个,新增设营业网点54个。而2015年较2014年,新增营业网点则达到163个。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杭州辖内银行业线下网点的增幅正在明显放缓。
记者调查了解,一个银行物理网点设立的投入最低在200万元,而一个设备齐全的网点运营一年成本可能要达到1000万元。对于一些产出比不高的物理网点,转型和调整是必然的。
眼下,杭州多家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线下网点数量正在逐渐减少。“瘦身”的同时,各家网点也在进行轻型化、智能化、标准化的转型和优化,其功能已从传统的“结算交易”升级成了多元的“智能服务”。
杭州各家银行的智能网点,一个个分隔的柜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多台智能自助设备。目前来看,这些设备可以代替人工完成大部分非现金业务,而部分复杂的现金业务还是在柜台进行办理。这样一来,柜面业务得到了有效的分流。排队等候时间缩短了,业务办理效率提高了。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1777.14亿笔,同比增长63.68%,离柜交易金额达到了1522.54万亿元,行业平均离柜率达到了84.31%,比2015年增长了近7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明确表示,2017年将智能服务覆盖境内的全部网点。
银行从业者们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抢了他们的“饭碗”?关于金钱的决策大权,会不会就此旁落?变“轻”不等于消失,优化不等于替代。在金融业,线上线下永远会处于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换句话说,标准化、简单的小额业务可以借助线上完成,但大量复杂、高端的业务还是需要通过线下完成,两者缺一不可。
越来越多的柜面交易结算人员被释放出来,并不意味着他们将成为最微小的螺丝钉。他们转岗去做客户经理,去做市场营销,去做新兴业务。总之,不论渠道和模式如何升级迭代,服务的内涵永远不会改变。
无现金之城 立巨人之肩,重新定义支付
在杭州,“无现金”无疑是今年以来金融业点击率最高的词之一。
4月2日,马云在2017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讲了一则戏剧化的新闻:“前两天,杭州有一个抢劫犯连抢三个超市只抢到了1800元人民币,还不够机票钱。”
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也为无现金社会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今年5月,浙江省商务厅发文,将全面推进“无现金”,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生活服务领域电子支付,推动“无现金支付城市”建设。现在,现金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份额越来越低,无现金支付的领域越来越高。
从现金都抢不到的情况看,杭州果然是推进无现金社会最为积极的城市。4月18日,无现金联盟在杭州成立。联合国环境署、蚂蚁金服作为理事,和首批15家联盟成员一起倡导低碳运营、提升商业效能,加速从现金到无现金支付的转化。计划5年内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同时突破3000万成员,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从现金到无现金支付的转化。
《杭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的数据显示,杭州的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金额分别占全国48.7%和 69.6%,均位居全国第一。最近,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公布的第二期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也验证了这一点: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杭州的移动支付无论从普及率、覆盖广度、服务深度等方面都超过北上广深,排名全国第一。
移动支付在杭州的风生水起,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更方便了。目前,浙江银联云闪付用户(包括带芯片的银联卡及手机、手表等智能设备)达到1.2亿,云闪付受理商户37万户、终端48万台,涵盖超市、餐饮、娱乐、百货、便利店等日常消费场所。
根据蚂蚁金服公布的数据显示,现在,杭州98%的出租车都支持移动支付,超过95%的超市和便利店能使用支付宝付款,餐饮门店有一半以上都可用支付宝结账,美容美发、KTV、休闲娱乐等消费行业都在使用移动支付。甚至去一些寺庙的时候,在功德箱上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交“香火钱”了。出门在外,靠着一个手机就能“走天下”,吃喝玩乐全部搞定。
这个5月,在杭州生活又少了一个用现金的理由——挥一挥手机就能购票乘车。现在,杭州市中心核心区域的公交线路将支持刷支付宝、银联云闪付、ApplePay(苹果支付)、Android Pay(安卓支付)等移动支付新方式支付车费。接下来,全杭州的公交线路将陆续全面开通市区近5000辆公交车将全部支持。年底前,下沙、余杭、萧山也将实现移动支付。
“62”,是每个杭州人秒懂的文化符号。现在,不仅外婆家每年要过“62”节,连银联云闪付也用一种变相的方式把杭州的语言文化“传”遍了全国。今年的“62银联欢乐周”,连续7天,中国银联邀全球持卡人享生活境内外10万家商户低至6.2折优惠,购物、餐饮、娱乐、出行,一个优惠都不少。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40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这次都参与其中。今年年内,其他主要银行也将基本实现全部开通银联云闪付二维码。
在移动支付这件事上,杭州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眼下,一个无现金社会的雏形正在我们面前慢慢出现,融于生活,趋于无形。这对于杭州智慧城市的建立,无疑有着极其巨大的推动意义。与此同时,生活场景的智慧化也会反过来加速金融业态的重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