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莹 通讯员 杨思 沈雁)我省是民营经济大省,也是民营经济强省,而小微企业是我省民营经济的特色和活力所在。
2015年4月,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重要一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应运而生。今年是收官之年,在创新服务手段、深化简政放权、破解融资困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曾经担心行业技术落后、为融资发愁、升级步履艰难的小微企业,正茁壮成长。
优化服务环境 后顾之忧少了
打造高度集聚的众创空间等发展平台,是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布局一批、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盘活一批”的思路,我省重点建设小微创业园、特色小镇、科技孵化园、标准厂房、众创中心,基本形成了满足发展需求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据统计,目前省级小微企业园211个;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40个,合计入驻小微企业3.4万家。
“没想到搬进环境如此优美的园区,150平方米以下的办公场地还免房租,创业者每个月还有住房补贴。”杭州非白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云轩不无感慨地说,他们是梦想小镇的第一批入驻企业,搬入小镇时,办公桌椅、宽带网络一应俱全,连绿植都准备好了,简直就是拎包入住。
在我省,几乎所有的小微企业发展平台都推出房租减免、住房补贴、税费减免等帮扶措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减免税费90.38亿元,同比增加55.02%。
今年以来,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创新“工位号注册”“多证联办”“筹建登记”“特色小镇全程电子化登记”等改革。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创业者有了更多获得感。
科技金融发力 自身实力强了
自2013年9月我省实施以科技和金融为“两翼”的“双对接”工作以来,截至2017年8月底,全省共举办民企“双对接”活动369场次,参与对接企业34496家。
“双对接”工作在助推我省小微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其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金融工具的能力。
我省通过重点引进与当地产业创新发展关联密切的技术孵化研发中心或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与企业、产业、园区、政府对接的多样化对接模式,有效助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全省新认定科技型小微企业3455家。
在台州路桥区,一家塑料模具公司去年收到了邮储银行台州分行发放的一笔200万元贷款。和以往为贷款“跑断腿”“磨破嘴”不同,该公司仅仅因为其良好的纳税情况和纳税信用等级就敲开了银行贷款大门。
以台州小微金改、温州金改为契机,浙江正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不含票据贴现)2.1万亿元,同比增长8.02%;小微企业获得商标质押贷款余额达48.74亿元,同比增长120.78%;省政府产业基金共投向569个小微企业项目,撬动社会资金390.38亿元。
分层梯度培育 企业成长快了
扶持小微企业,不能撒胡椒面。面对“渴望成长、能够成长”的小微企业,一系列精准对接措施应运而生。
小微企业培育库是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分层分类、梯次培育的原则,建立全省小微企业成长的“515”动态培育梯队,综合运用行政、市场、中介机构等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初创型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跟踪一批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
省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省去年走访排摸建立了共计6.5万家小微企业培育库,其中初创型5万家、成长型1万家、领军型5000家。今年8月着手搭建小微企业云平台,培育企业档案电子化入库后,企业情况一目了然。
处于不同发展梯次的小微企业,可针对性地获得市场主体升级、提升竞争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要素供给等各种扶持举措。
“没有政府的牵线搭桥,我们的成长也不会这么快。”作为梯度培育政策的获益者,兰溪锦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荣对此深有体会。作为一家农业科技型企业,政府会引进各类技术专家到企业问诊搭脉,协调农业、林业等部门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提供优惠的融资政策和途径……近日,这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完成“个转企”21.4万家,市场主体中个体户比重由2012年底的71.7%下降到66.7%;累计完成“小升规”企业15994家,累计新增股份制公司26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8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01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