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援建的新和县“天籁加依”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广场上,当地群众载歌载舞迎接远方来客。 记者 裘志伟 摄
浙江在线9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春华 甘居鹏 浙江法制报记者 王索妮)天山雪水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孕育了幅员辽阔的南疆绿洲。
20年前,东海之滨的浙江援疆之“水”,像天山雪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入南疆;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塞北边陲与烟雨江南交往交流交融,绘就了大美新疆的画卷。
9月4日至9日,17名来自浙江的摄影家,走进阿克苏地区这个维吾尔语中的“白水”之城,用脚步感受阿克苏最新的变化,用镜头记录浙江援疆20年的成果,用画面展现天山南麓的浙江印记。
交往:走进群众的心
当地百姓缺什么、盼什么,援疆干部人才就谋什么、干什么——这是20年不变的承诺。
“快把血糖仪拿来!”“心率多少?”“病人以前有类似的症状发生过吗?”……9月6日,来自温州的7位援疆医生,到拜城县布隆乡阿克墩村送医下乡。来到村委会大会议室,正巧有一名群众发病晕倒,躺在用小凳拼起来的“病床”上。急救马上展开。一番检查,发现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主诊医生、来自温州的援疆医生张理想诊断其得了癔症,注意休息即可。
阿克墩村和阿克苏地区不少农村一样,远离县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水平较为落后,村民就医不便。
“我们每两个月送医下乡一次,事先都会广而告之。下乡之际带足治疗常见病的药物,现场诊断后免费发放。”张理想完成急救,又和同事坐到会议室前排一张长桌子旁,开始接诊一批又一批的村民。
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生产技术……这些来自浙江20年如一日的援助,就如雨水融入大漠,孕育绿洲,送进了当地老百姓心中。他们把浙江援疆干部人才视同家人。
“感谢党和政府,谢谢浙江的援疆干部,让我家搬出了泥坯房、住进了新房子。”温宿县托乎拉乡库如力村,村民古丽努尔在金华援疆指挥部和温宿县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温宿县食用菌基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村里已有500户村民住进了金华援建的安居富民房。房子客厅大、厨房大,有两间以上朝南的卧室,庭院中安排了鸡舍、牛羊圈,既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又方便日常生产劳作。
“这是来自浙江的湖羊,是浙江援疆干部黄群超送到阿克苏的。他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感谢他,纪念他。”柯坪县盖孜力克镇盖孜力克村,村民艾尔肯·艾海家里已有300多头湖羊,成为村里的养羊致富示范户。
交流:东送西进的美
新疆特产丰富,援疆干部人才谋划着浙江可就此做些什么——这是20年不变的努力。
在古城库车,宽阔的宁波大道和217国道交叉处,一座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的库车·浙商世贸中心拔地而起。这里将打造成为服务西部、辐射中亚的国际贸易产业中心,是浙江第八轮援疆工作规模最大的产业援疆项目。
“我们公司在这里开业两个多月,已有150多种新疆特产销往内地,很受市场欢迎。”库车百汇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来自义乌的90后小伙朱诚明信心满满。在他斜对面,维吾尔族商人左然汗开了一家手工艺店,销售都塔尔、达甫、弹拨尔等维吾尔族乐器,商品都是自己亲戚手工制作的。“他们都说这里卖得更好。”左然汗的笑容很灿烂。
浙江、新疆,“一带一路”上东、西两个桥头堡。如今,通过一批又一批浙江援疆人的努力,响彻千年的大漠商队驼铃,与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拨浪鼓一起,将再次奏响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乐章。
“把阿克苏优质味美的瓜果运到浙江去,一直是浙江援疆人的一个梦想。”省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阿克苏地区行署副专员陈建忠介绍,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实施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阿拉尔市特色农产品流通“十城百店”工程,将在浙江10个设区市(除舟山外)建设阿克苏农产品公共仓,辐射100个以上零售终端,构建起“疆果东送、浙产西进”的双向市场运行机制。
跨越地球表面近10个纬度、40个经度,纵横近万里,浙江援疆人正在架设一条条连接浙阿两地的物流线、产品线,让浙疆两地特色农产品互通有无、惠及千家万户。
这种密切的交流也产生了奇妙的成果。维吾尔族姑娘排日代姆,在浙江援建的“洁丽雅少数民族纺织班”学习了专业技能,到洁丽雅在阿拉尔市的生产研发基地工作。她笑着说,用新疆优质的棉花,生产贴着浙江著名商标的毛巾,“这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故事。”
交融:共筑民族的魂
民族融合需要什么,援疆干部人才就怎么干——这是20年不变的目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沙雅县沙雅镇其乃巴格村,有一艘来自嘉兴南湖的“红船”——由嘉兴援建的沙雅“红船”党群服务中心。该中心有阿克苏地区首家党史馆——沙雅县党史馆。这天,面对着一面鲜艳的党旗,村里20多名党员正在党史馆内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是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领誓人热比古丽·那依甫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党史馆,镇里乃至全县党员都有了学习党史的好地方,进一步提高了党性修养、强化了民族团结意识。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一部署,浙江援疆干部人才积极参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省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王通林等领导带头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交朋友。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浙江援疆从各民族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人之初,性本善……”丽水援建的新和县友谊幼儿园,孩子们正在上国学课,书声琅琅。“我们幼儿园小班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中班学习《千字文》,大班学习《大学》。”园长尹玉说,寓教于乐是孩子们学习国学的一大方式。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没几天,老师们就通过动作展示、情景显示等方式来教。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孩子们学得很快。特别是普通话,有些少数民族孩子入园前还不会讲普通话,但入园三五天,就掌握了日常用语。
尹玉说,现在当地的学生家长已越来越认识到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非常配合教学工作。
阿克苏市多浪第一幼儿园、杭师大附属阿克苏高级中学,阿瓦提县鲁迅小学、鲁迅中学,塔里木高级中学、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采访中,记者发现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阿拉尔市有很多带有浙江印记的学校。正逢教师节,来自杭州采荷二小的援疆教师毛建和的援疆笔记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解释: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援疆是援疆的一个重点。我们会认真落实好支教工作,互帮互助、教学相长,让民族团结友谊之花越开越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