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饱含深情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三个精准”,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高校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为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精准对标,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想自觉
坚守育人初心。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清醒认识到培养人是大学基本功能、中心任务,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则是由人才培养功能所派生并且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培养的人才对国家、民族以及人类所作的贡献。离开初始目标和终极旨归,弱化育人功能,大学就不能心无旁骛地担当时代使命。
牢记根本遵循。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青年学生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前提与基石。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融合和冲突,我们必须扭转“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等倾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筑牢成长的基本支柱;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强化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练就过硬本领,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强化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高校的最本质特征和最鲜明优势,也是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移的根本保证。要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把牢党支部建设“生命线”,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对标中央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权责清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始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精准涵育,拓展立德树人的育人途径
各门课程同向同行。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要牢固确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相统一的理念。思政理论课要发挥主导作用,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学生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会。其他课程要确立起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价值目标,引导教师既要当好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要当好为人师表的“人师”,善挖掘、巧引导、重身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
以文化育人。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引导学生坚守人性美德、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资源。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守护大学传统、弘扬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在变革的时代保持校园的宁静,维护大学的清醒和理性,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要大力培育高端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理论实践同频共振。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确立、人生道路选择、意志品格磨练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知识文化素养相对较高,但价值取向、道德情操表现出较强的理想化、多元化和个性化色彩。我们应开辟广阔的实践舞台,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加深对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党的政策的领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取向和科学的人生信仰。
精准发声,把牢立德树人的舆论导向
主动正面发声。正面发声,贵在主动,重在先声动人,前提是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导向。要紧跟时代发展,办好传统媒体,拓展新兴媒体,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引导,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宣传报道。要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打好主动战,帮助师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要通过校务信箱、领导接待、网上调查等方式,接受师生建言献策和情况反映,不断增强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传播力、影响力。
敢于正面发声。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要敢于“抓源头、抓审批、抓阵地”,不断加强各类宣传阵地管理,决不给错误思想以传播渠道。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监控体系,强化网络引导和管理,勇争网络话语领导权,第一时间亮出观点、表明态度,压缩负面信息的传播时空,把师生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善于正面发声。要针对舆情传播不同阶段的特征善于亮剑,综合施策。在酝酿阶段时要提前介入,在发展阶段要着力澄清误解,在进入爆发期要着力化解矛盾。要切实加强网络监管,实施校园论坛社区、微博微信实名登记注册,综合运用技术、法律和教育手段,加强监督管理。要理性、客观引导网络舆情,消除各种误解,回应师生关切,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把牢立德树人的舆论导向。
【作者为温州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