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主要矛盾变化必然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政策的调整。一是产业结构优化;二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要得到大发展;三是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要越来越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非常及时、准确、科学。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在继承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非常符合当时我国生产力不发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实际。
改革开放近40年后的今天,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越来越接近世界第一;人均GDP也突破8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水平还不平衡,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达到充分高的程度,但用落后的生产力来形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肯定不客观;虽然人民群众还有不少需求社会不能完全满足,但这些需求的内容与几十年前的基本的物质文化层面的需求内容大相径庭,更多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美好期待。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来概括我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既是对于原来主要矛盾内在逻辑的贯彻,又是对于现实国情的准确概括。
主要矛盾变化必然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政策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于未来我们党和政府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政策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人民的美好生活主要体现在精神生活层面,而有关精神生活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而现在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都占GDP百分之六十以上。现在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总量的百分比较高,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不符合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所以我国产业结构必须加快转型,第三产业要得到大力发展。
二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要得到大发展。什么是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至少不用担心生病没有医院救治,不用担心因为失业而饥寒交迫,不用担心收入不足而露宿街头,不用担心自己老弱病残而流离失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大力发展公共福利事业。没有公共福利事业的大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就不会提高,不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三是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要越来越高。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才能够得上美好的标准?从最高的层次来看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没有国家机器,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不是短时期内人类可以达到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现实社会需要公共权力才能保证社会秩序,但这个带有强制力的公权力必须要使人感到公平、公正、客观,使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使人感到安全、安稳、放心。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的治理措施和手段必须符合科学、理性、人性的现代化要求,其现代化的水平越高,人民群众对其认可度就越高,幸福指数就越高。
【作者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