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袁华明)和三花控股集团张道才、张亚波父子对话,几乎离不开“三朵花”的话题。在众多的场合里,这对父子也都会从不同角度阐释这“三朵花”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三朵花”已经成为三花控股集团沁入骨髓的企业文化。
父子两代,接力创业30多年,从浙江的一个山区小县创业生长,到布局全球市场的运筹帷幄,几乎是改革开放以来浙商这个群体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张亚波
张道才
坚持实业 守护精神
日前,记者对话三花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道才、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张亚波父子二人,纵论管理、科技、人才、国际化等话题。父子二人均表示,将传承和丰富“三朵花”企业精神。
记者:“三花”很早就提出了管理之花、科技之花、人才之花这“三朵花”,今天如何来看待这个企业精神?
张道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根据市场特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对“管理、科技、人才”的不同侧重作出调整,对具体内涵作出深化,对“三朵花”之间的有机联系、深度协同与良性循环,作出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管理之花”,就要广泛和深入应用现代IT技术的进步,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发展和精益生产、自动化生产以及内部管理的结合,研究新时期员工更注重生活品质的群体性特点等,对企业的管理思想、内涵、具体措施等,展开开放式讨论,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作出重要调整。
张亚波:管理、科技、人才依然是企业的灵魂,和过去相比,今天有所不同的是,这三者之间的协同性更强。我们过去靠自主创新加上“星期天工程师”,如今管理、科技、人才已成为我们的内在需求。比如,我们现在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配件、智能制造物联网产品等高端产品,以技术导向不断吸引人才,从最初靠感情凝聚人才到后来靠行业口碑凝聚人才,今天我们用事业共同体凝聚人才。而且,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科技研发、人才集聚也实现了国际协同。
记者:很多浙商二代已经开始接班,身为父子两代,你们对这个群体有怎样的看法?
张道才:改革开放已经快40年,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有30多年了。第一代浙商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四千精神”。这是创业一代的艰辛和担当。浙商第一代靠精神,第二靠智慧了!现在,浙商第二代已经越来越多地走上经营管理的第一线,肩负起领导浙江民营企业继续向前发展的重任。第二代必须要与时俱进,必须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浙商第二代突出“智慧”两字!他们这一代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知识文化水平更高,亲眼目睹或一起参与过父辈们的创业历程,视野开阔,聪明勤奋,我对新一代浙商充满信心,对浙江企业的明天充满信心。
张亚波:很多人关心浙商二代,有人认为两代之间有冲突,我觉得只要方向是确定的,那么两代人的冲突可能只是个别问题的不同看法,不会导致企业发生大的变动。但如果老一代浙商坚守实体经济,而二代却从事金融,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传承,而是新的创业,是新产业新领域上的“一代”而非“二代”。所以,这个话题上,我们要看那些从事同一行业的两代浙商。“三花”的方向很明确,我们做的还是父辈做的实体经济,但更先进、更智能,我觉得我们的传承非常好。
相伴创业的“三朵花”
谈到当初创业,张道才详解了当年的决策经过。
1994年“三花”创业10周年之际,确立了管理、科技、人才的企业努力方向。就在这一年,三花集团从原来的“新昌县制冷配件总厂”更名为“浙江三花集团”,确立了“三花”的具体内涵即“管理之花,科技之花,人才之花”,同时提出了当时的发展战略即“小商品,大市场,高科技,专业化”。
张道才说,提出这样三朵花的背景,就是企业经过了10年“基础期”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未来发展的道路怎么走,又需要很好的思考和沉淀,更好地指引“三花”前进,所以立足实践作理论性的思考总结,提出了“三花”的内涵。
从创业开始,“三花”没有什么资源,只有拼人的要素,狠抓管理基础,抓干部员工的管理素质提升,而管理的落脚点,就是产品质量管理。也就说,“三花”的“管理之花”基础,首先是围绕“产品质量管理”展开的。特别是“三花”产品在1990年代初决定走向国际市场,其市场环境、行业背景、竞争条件都和国内不同,市场和客户对产品质量与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产品质量做保证,产品根本不可能跨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竞争。
回忆起那段创业经历,张道才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推动“三花”以全面贯彻ISO9000标准为突破口,狠抓现场管理,“对外抓市场,对内抓现场,现场服务市场”,以“用户满意”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对影响产品质量的人、机、料、法、环中不适应高品质、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的地方,重点整改到位为止。这对集中企业有限的力量,解决关键问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带动了企业各方面的提高。
对于“三朵花”,张道才说,总结起来,当初提出“管理,科技,人才”的“三花”,是对企业创业10周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和未来战略思考。“我认为这三个要素是企业发展长盛不衰的基础,是企业基业常青的保证,所以总结提炼,定为企业的名称,也定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这‘三朵花’的具体内涵会有所不同,也将与时俱进,但‘三朵花’的实质和重要性不会改变,而且经过‘三花’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检验,已经更加证明了这一思想和判断。”张道才说。
闯荡市场的国际化
上世纪80年代,新昌作为山区小县,交通很不方便,从新昌到杭州要大半天,到上海要整整一天。没有任何特别的矿产资源,也得不到任何特殊的优惠政策;国家计划盘子内的资金、原材料等都不可能照顾到新昌企业。所以对于新昌县来讲,唯一能够拼的就是“人”这个要素了。
“三花”的国际化其实已有时日,可以追溯到第一个产品的出口,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则是最近十年间才突飞猛进的。
10年前,“三花”收购国际知名制冷企业兰柯,成为国际化道路上非常重要的节点事件。“三花”并购兰柯四通阀全球业务,当初主要从业务快速发展角度,特别是加快国际市场发展的角度考虑:并购兰柯在这一领域的品牌、技术、业务与核心人才,同时剥离生产工厂、人员等资产(不予收购)。通过这一收购,“三花”在四通阀领域从原有的规模最大的企业,一跃成为全球行业内产品线最全、销售网络最完备、技术开发能力最强的领军企业,在欧洲、美国市场迅速实现全覆盖,极大缩短了“三花”通过市场竞争成为行业内“全方位第一”的周期和代价。
今年4月“三花”获得美国汽车新闻PACE大奖。而在2016年4月14日,从大洋彼岸传来喜讯,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生产制冷空调控制部件的领先企业正式加入美国最大的空调制冷行业协会——美国空调供暖和制冷工业协会(AHRI),这是“三花”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个月之后,气候宜人的澳大利亚墨尔本迎来了南半球制冷空调行业盛事,两年一届的澳洲制冷展(ARBS)吸引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300多家参展商,“三花”也迎来了在ARBS的首秀,本次展会专业观众人数超过10000人。
“从山区小县到今天的国际化,我们在中国、日本、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多个区域,都实现了细分市场领先,是四通阀产品线最全的企业之一,也是专利最多的企业之一。”张亚波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连串数据:仅在四通阀领域,申报专利181个,其中发明专利95个,国外专利16个;获得授权91个,其中发明专利42个,国外专利11个。
与时俱进的传承路
发展到今天,“三花”从制冷空调行业延伸到家电节能控制、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用绿色节能、智能控制的产品和技术,如变频控制技术、热泵技术、高效节能换热器技术、应用环保新冷媒的技术等,在冷热转换、温度控制的热管理领域,做系统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在行业内进入了全球前列。这一切都是科技创新的力量带来的。同时,冷热转换、温度控制的热管理行业具备足够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是“科技之花”可以发挥极大作用的领域。以科技创新拓展“三花”核心技术与产品的应用领域,打破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说到“三朵花”的企业精神,张道才和张亚波父子都表示,这个精髓不会改变,但会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它的内涵。
“管理之花,科技之花,人才之花”,是“三花”的企业名称,也是“三花”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在追求“百年‘三花’,基业常青”的道路上,这“三朵花”都是不会变的。“但‘三朵花’的具体内涵,则将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和丰富,而要传承与创新‘三花’的内涵,关键在于不忘初心,专注主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张道才说。
张亚波也在多个场合提到了科技、人才、国际化等话题。“管理已经规范化了,虽然我们提得少了,但一直都非常重视,而在激烈竞争中,科技和人才等要素更加突出。”
和创业之初相比,现在管理、科技、人才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些因素往往都融合在一起。张亚波举例说,现在引进一个人才,可能就对管理有很大的提升,也可以大大提升研发能力和产品品质。
在采访中,张道才总结了自己的心得:每个企业必须结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定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定力非常重要。如果规划20至3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那就要看产业方向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科技创新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能否符合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产品质量始终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做实业最后落脚点是产品质量。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创出世界一流的品牌!这些都是我们坚守实业,走向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记者手记
从企业主到企业家
父子两代创业30多年,如何看待浙商从企业主到企业家的转变。三花控股集团总裁张亚波说,这是他第一次碰到这个问题。
三花控股集团从1984年创业以来,创业创新的经历几乎是一部微缩的浙商奋斗史。
不少浙商的初心是让家人过得更好,通过努力,他们成了企业主。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创业虽然艰难,但在改革大潮中,他们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之一。
差不多10年前,浙商们纷纷讨论改革开放30周年,而立之年的浙商又该如何走好下一个30年。有人提出,要从浙商变成“责商”,也要变成“哲商”,还有人提出浙商要成为“儒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浙商该成为一个怎样的群体?这个话题在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再次被提了出来。无论是“责商”还是“哲商”,抑或“儒商”,可以抽象出来的共同点就是,浙商应该从企业主向企业家转变。
能把家人都照顾好、过上好日子的企业主也无可厚非,实现家庭财富积累,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其中一步。但时代更需要企业家这一角色。浙商这个群体,越来越多的人完成了从企业主到企业家的身份转换。“企业家是要抱着梦想的。”张亚波说,企业主的主要目标是为个人积累财富,而企业家则是要用这些财富实现自己的社会目标。
与时俱进是企业家应有的本领。历史上,浙商以“舍得”“和气”“共赢”“低调”“敢闯”的特点,闯荡天下。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又以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闻名于世;迈入新时代,浙商的国际化梦想不断激发。视野越来越开阔,从国内到国际,近40年来,闯荡天下创业创新的浙江人,从被动到主动,走出浙江,迈向世界。
张道才也说,新时代发展已经进入“万物互联”的阶段,新科技革命渗透到人类生活每一个方面,所以第二代浙商必须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和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时代,浙商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广大浙商依靠勤劳的双手,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干别人干不了的活,把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书写了许多传奇。从鸡毛换糖到机器换人,从代工贴牌到自主研发,从前店后坊到全球配置资源,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浙商始终不忘初心、开拓进取,挺立在创新创业的潮头。浙商走过的路,凝聚着几代浙商的艰辛探索,昭示着浙商火山般的能量和常青不衰的生命力。明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不惑,从企业主到企业家,浙商很清楚未来的道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