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勿忘刺痛记忆 永续和平追求
——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
2017年12月14日 06:48:09 来源: 新华社

1.jpg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放飞和平鸽。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12·13”,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80年前,南京城破,30多万同胞惨遭日寇杀戮,血腥屠杀震惊世界。80载倏忽而逝,民族之耻永不敢忘,国行公祭祀我国殇!

  1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南京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并亲切会见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

  当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响起,亿万中国人在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致敬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将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化作披荆斩棘、推动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从覆灭到重生,家国记忆永传承

  公祭仪式方阵前列,为一群苦难深重的老人而留。

  “我今年已经88岁了,至今仍然难以忘记,80年前的12月13日,我那个温暖大家庭,9口人在瞬间就被日本兵杀死了7口。今天第二次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心情特别激动。我想说爸爸妈妈你们在九泉之下可以闭眼了,国家现在好了,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不会再吃战争的苦。”88岁的幸存者夏淑琴如今已四代同堂,提及往事仍泪水涟涟。1937年,她8岁,一个在父母关爱下的孩子,转瞬成为孤儿。

  让老人欣慰的是,2014年,12月13日被设立为国家公祭日。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上,她作为幸存者代表,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今年国家公祭仪式结束后,老人又一次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她说,总书记询问了她的身体状况,还让她保重身体,祝她长寿。这让她非常感动。

  “我目睹父亲被杀害,弟弟痛苦死去。今天,我特意带着女儿、外孙女、外甥全家和外甥女全家,赶来祭拜你们。请安息吧,如今国家富强,不受欺负了。”公祭日前夕,87岁的幸存者刘贵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哭墙”前用家书表达对亲人的哀思。1937年,他7岁,躲在难民区靠救济的稀饭活了下来。

  进入12月,“哭墙”前的悲痛日日都在上演。进入12月,“哭墙”前的团圆时时令人动容。从父母双亡的孤儿到扶老携幼的大家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人数虽然已凋零至不足百人,但传承记忆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万人坑”遗址上开馆;2014年2月,我国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在南京举行……血写的历史正固化于全民族记忆中。

  “祖父记录覆灭,我描摹重生。”克里斯·马吉说。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马吉秘密拍下的105分钟画面,是那场浩劫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动态影像。80年后,他的孙子克里斯·马吉近日重走“祖父路”,用镜头记录今日南京。

  公祭仪式上,克里斯·马吉与夏淑琴热情拥抱,他感慨:“祖父拍摄的那个家破人亡的小女孩如今健在,还有了曾孙,南京这座城市也从废墟中重生,他们都从最困难的事情中走出来了。希望能通过马吉家族的照片连接过去与现实、中国与西方,让更多的人感悟历史,感悟人类如何在战争中幸存,又如何重生,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跨越八十载,历史痛感未敢忘

  10时,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人们在街头驻足、低首、默哀。

  “沉痛的历史不会因时间流逝而磨灭”“80年前的那场灾难,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最好教材”……连日来,在南京多个地铁入口竖立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平许愿墙”,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来往路人的真切感悟。

  进入12月,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沉痛记忆,再次成为这座城市的背景色。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接连展开,提醒人们不忘80年前这座城市发生的人间惨剧。

  公祭仪式现场,6名代表共同撞响“和平大钟”。随着三响深沉悠远的钟声,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翔,寓意着对30万死难者的深深追思和圆梦中华的雄心壮志。

  国家公祭日临近,“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再度引爆网民热议……南京财经大学的95后大学生周昱羽答复这一问题的网帖,被网友反复点赞。“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我们这些享受着GDP红利的一代,现在站的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大屠杀,迄今为止,只过去了短短的80年。”周昱羽在文中写道。

  铭记历史,就是要警钟长鸣!

  “不要因为战争离我们太远了,就淡忘了,患上历史虚无主义病;因为现在中国强大了,跟80年前不一样了,就患上和平麻痹症。”参加公祭仪式的中国抗战史学会副会长朱成山说,30万死难者,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名字、有家庭、有梦想的鲜活生命,而这一切美好都在日寇的残忍屠杀中瞬间陨灭。这是永远的警醒。

  世界从不孤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铿锵话语言犹在耳。

  13日上午公祭仪式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国际友人亲属代表时,同克里斯·马吉、托马斯·拉贝、罗伯特·威尔逊等亲切交谈,表达了对他们的先辈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所作贡献的感谢,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上世纪90年代,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所著的《南京:被遗忘的浩劫》,让南京大屠杀历史再次走进西方主流世界;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迟到”的肯定,并不会影响这段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沉重印记。

  今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投票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11月30日,加拿大华裔众议员关慧贞再次呼吁加政府将南京大屠杀日设立为国家纪念日。“如果我们假装南京大屠杀没有发生过,那我们怎么能从历史中学习、吸取教训?怎么能防止这样的罪行再重演?”关慧贞说。

  12月13日前后,美国南加州、亚特兰大,澳大利亚珀斯,加拿大多伦多,日本东京、荷兰、塔吉克斯坦、阿根廷……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44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华人华侨社团,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开展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把反思战争,祈愿和平的声音传向各方。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参加了美国旧金山的公祭活动后表示:“这是要让所有人警醒,人类不应该再重复战争这样的错误。”

  长江从南京穿越而过,一路奔向东海。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曾见证枪炮下的血火狰狞,也记录下历史的跌宕起伏。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下关的英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也称《南京条约》)。

  1937年,长江是中国人撤离南京的逃生之路,却最终成为侵略者丧心病狂的集体屠杀之地。

  2017年9月9日,经国际和平城市协会批准,南京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169个“国际和平城市”。

  “80年,历史从未远离。这里的每一个印记,都是我们对和平的执着与信仰。”参加公祭仪式的南京大学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说。

  从人类的“黑极”,迈向和平的高地。穿越黑暗,深知和平可贵的中华民族,正向着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奋进!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标签: 南京大屠杀;公祭;历史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