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8日讯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国今年全面建立湖长制。这是继河长制之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个新探索。十九大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就推出这项改革新举措。于是有人说,美丽中国的“美丽”二字又有了新期待。
或许您已注意到,湖长制在浙江多地已先期试点。早在2016年底,杭州就启动了湖长全覆盖工作,首次把湖泊明确划分为市级、县级和乡级三大类,西湖等47个规模湖泊和9766个池塘都配备了湖长或塘长。之前实行河长制,浙江就先人一步。2017年12月,我省11个设区市全部完成剿灭劣Ⅴ类水验收工作,堪称一个里程碑!国家环保部评价,浙江的水污染防治远远走在了很多省份的前面。一句话:治水有方。
我们也看到,青山绿水间藏纳的污染依然突出,与中央的部署要求和群众更高的期盼相比,仍有差距。前段时间,中央第二环保督察组向浙江省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压力传导不够到位,工作推进不够平衡;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和污染依然突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找不足、挖病灶、补短板,一天也不能等了。
现在全国都在学湖长制,浙江接下来该怎么干,才能当好新时代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主体责任打头。污染防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既称攻坚,如果没人负责,怕是难以攻下。责任该如何明确?谁的孩子谁抱走。“五水共治”中有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无论大小,每一名河长都有明确责任。实行湖长制,可以借鉴。谁接这活,都请立下军令状,负责到底,这才是真正的“治水铁军”。尤其是“关键少数”,更应把属地责任扛起来,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
科学方法跟进。湖与河不太一样,治理起来更有挑战性。比如,水域较为封闭,水体流动相对缓慢,水体交换更新周期长,容易发生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存在内源污染风险,遭受污染后治理修复难。怎么办?一湖一策。依据不同湖泊的自然特性、功能属性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拿出治理方案。湖泊多的地方,不妨通盘考虑湖泊管理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下成一盘棋。
制度安排坐镇。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治理湖泊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目标指标体系、标准评价体系如何确立,组织领导体系、多元监督体系如何运转,组织工作机制、全民参与机制如何形成,都要有明确的制度设计。尤其是,一旦出事,谁来整改、怎样整改,问谁的责、怎样问责,通过制度定下来,一把尺子量到底,责任链条才算清晰完整。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无论治河还是治湖,都应有更足的信心、更大的抱负、更远的目标。污染防治,我们永远在路上。艰难的一步,我们已经迈出。继续走好第二步、第三步,把浙江建成一个大花园,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变成现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