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超 陈佳莹 王天骏 汪驰超)从广西防城港市驱车1小时到达小城东兴,穿过边民互市贸易区直抵边境码头,眼前的场景让人震撼:中越界河北仑河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船只,空气中扬起的雪白木薯粉落在来往的搬运工身上,海鲜、布匹、茶叶、木薯粉被麻利地从船上搬到卡车上,满货的车船正成排等待通关。船只的引擎声,卡车的发动机声,嘈杂的人声,彼此交织……这里的边境热腾腾。
“河对岸就是越南的芒街,20年前我刚来这里的时候,对面还是矮房和芒草,这几年边境贸易红火,对岸盖起了一幢幢小楼房。”听说我们从浙江来,东兴市商务局车船部部长陈作富意外又兴奋,“喏!每天进出的货物里有不少从浙江来的纺织品和小商品,口岸边上还有一条浙江路,沿路都是浙江商人的店铺。”
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脚下的这片中越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已被列入两国跨境经济合作区第一批试点,逐渐完善的环形路网保障了人流、物流的畅通,陆续实施的通关结算等贸易便利化措施加快了进出口速度。“边民每人每天有8000元免税商品交易额,现在,这里每天的成交量从前年的4000票提高到了6000多票。2017年东兴市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3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8%。”陈作富介绍。
而这仅仅是广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闹一景。看着我们的兴奋劲,陈作富提出再带我们去边境商贸市场看看。“这里很热闹,市场对面就是边境旅游通关口,每天都有游客排队过关去越南。新的商贸旅游服务中心、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也都在开工建设了。”陈作富说。
走进东兴万众国际批发市场,我们发现,这里几乎都是说着流利中文的越南售货员,向我们介绍榴莲干、芒果干等越南特产。在东兴,不仅有越南售货员,也有越南搬运工,越南人已经成为这里新兴的劳动力“主力军”。
在东兴市江平工业园区内的东兴怡诚公司,我们见到了26岁的越南人刘氏小,她正在加工几小时前从北仑河运送上岸的水产品。4个月前,她花了不到半小时,到东兴市跨境劳务合作“一站式”管理服务中心办好了临时居住证、健康证等证件,开始在中国工作。现在,她已经是怡诚公司的一名基层管理者,除了每个月坐3个多小时的大巴车回一趟位于越南广宁省的家,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中国。
“我每个月的收入有3000多元,公司还为我买了意外伤害险和工伤商业险。”刘氏小告诉我们,即使不到中国打工,越南也有很多中国人办工厂、做生意,中国老板待人好、给的工资高,想到中国老板手下干活的人越来越多。“在越南,找工作时‘会说中国话’已经是一项加分项。”刘氏小说。
2015年,东兴出台了《境外边民入境务工试点方案》。2017年初,广西又出台《广西中越跨境劳务合作试点工作方案》,跨境劳务合作更进一步。截至2017年10月底,仅在东兴、凭祥两个边境市,办理跨境劳务手续的越南务工人员就超过2万人。越南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国内各地的企业来广西各边境县市投资设厂。
扩大口岸开放、做大边境贸易、推进跨境劳务合作……近几年来,广西在深耕东盟、拓展南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上下足工夫,构建起全新的开放格局,人们在热腾腾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
【记者走笔】开放就是优势
“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刚到广西,在自治区商务厅采访听到这句话时,我们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番场景。但接下来几天的采访,让我们有了直观的认识:
北仑河上,一艘艘货船满载货物;装卸码头,人来人往、热闹不已。站在岸上向南望去,越南芒街的一排红顶楼清晰可见。在边境口岸,一辆辆大卡车正排队通关。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车上装的是来自东盟各国的新鲜水果,从越南胡志明市运来只要4天。
“广西的潜力在于‘开放’,后劲也在于‘开放’。”是开放,将地图上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统计显示,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启动以来,广西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更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GDP达18245.07亿元,年均增长15.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79亿美元,年均增长23.7%。一连串耀眼数据的背后,是开放大环境下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南向通道建设初见成效,“渝桂新”班列渐行渐稳,“两国双园”硕果累累……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同样是开放,让广西与东盟国家和南亚、中东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结识了几位越南朋友,有在码头从事搬运工作的小伙子,有在市场里当售货员的姑娘。他们在广西几个月到数年不等的时间里,收获了事业、友谊与爱情。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他们都充满了新憧憬。(王天骏)
扫一扫二维码观看视频报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