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怀抱赤子之心服务广大群众 这些面孔温暖我们的生活
2018年01月12日 04:59:5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浙江在线1月12日讯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回望过去的一年,出现了太多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他们的执着和创造、奉献和坚守带给我们敬佩与感动。

  他们中,有帮助3万人重见光明的眼科医生,有聚焦重大公共卫生难题的新晋院士,有到贵州义务支教的老校长,有年逾八旬依然坚守临床一线的老中医,有热心公益的青年歌唱家......

  2018年已经启程,光阴交错中我们开始了新的出发。相信从这些面孔中,我们将汲取前进的力量,攀登更高的山峰。

  郑裕国 科技成果惠百姓

  记者 马悦

  人物名片

  郑裕国,浙江工业大学教授。2017年底,他与浙江大学朱利中教授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增选名单。另外,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中,浙江大学的吴朝晖教授和杨德仁教授上榜。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唐纳德·格里尔逊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新年寄语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结号”。新的一年里,科技工作者要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勤奋工作、努力钻研、立志善成,致知于行,努力将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郑裕国

  新年回访

  新年伊始,郑裕国院士依旧忙碌。上午8时开早会,他通常7时30分就会来到学校,到晚上10时才回家。

  郑裕国团队最为大家熟知的科研成果是糖尿病治疗重大药物——阿卡波糖片,以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大基础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除了聚焦重大公共卫生难题,作为生物工程学专家,郑裕国团队也一直致力于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

  冬虫夏草作为我国珍稀、特有的传统真菌药材,具有免疫调节、抗菌、降血糖血脂等功效,但野生数量极为有限。如何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突破资源瓶颈,如何利用人工方法生产冬虫夏草,为普通百姓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冬虫夏草菌粉,成了郑裕国团队致力攻克的技术难关。

  10多年前,郑裕国团队联合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开始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模拟野生冬虫夏草生长自然环境培养冬虫夏草菌丝体,经过在冬虫夏草深层发酵生产方面长年攻关,最终用现代生物技术合作开发出了“百令胶囊”冬虫夏草菌粉,该技术改变了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的生产模式。

  该产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实现了冬虫夏草菌粉产品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大幅提高了冬虫夏草菌粉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中药现代化进程,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2015年至2017年,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冬虫夏草菌粉产品销售60多亿元,累计利润14亿元,累计纳税12亿元。

  郑裕国总是耐心带着年轻人到各大企业调研。“只坐在实验室里是永远无法了解大众真实需求的。”郑裕国说,他最看重实用性,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提高普通大众的生活质量,惠及民生。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更看重如何培养科研人才。

  姚玉峰 光明使者守初心

  记者 李文芳

  人物名片

  姚玉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他是光明使者,先后诊治过30万例各类眼科病人,近3万人经手术后重新看见世界;他是科研达人,由他开发的角膜移植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载入国际角膜移植发展史;他是“摆渡人”,为普及“姚氏法”和角膜病知识,连续9年每年举办两期培训班,没收过一分钱讲课费。

  希望广大知识分子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贡献。希望我们团队在科研上取得新成就新突破;希望我们的技术普及工作覆盖面更广,让广大同行的业务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姚玉峰

  2018年元旦刚过,患者李大伯找到了姚玉峰。这位河南大伯已经失明40多年,曾辗转全国多家医院接受过6次角膜移植手术,却仍然无法看见世界。经“姚氏角膜移植”术后,李大伯的视力恢复到0.4,这也给他和他的家人带来巨大的快乐。

  “每每看到患者睁开双眼,看清世界,我就感到特别幸福,由衷地替他们高兴。”姚玉峰说,多年前他选择眼科专业、学成归国,就立志要为更多患者带去光明,让更多人拥有美好的生活。

  姚玉峰最欣慰和骄傲的事儿,莫过于看到他培养的学生用“姚氏法”治疗患者,及时给患者送去光明。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有10个、100个、1000个姚玉峰,就可以让更多人减轻痛苦、重见光明。正因为这种纯粹的想法,从2009年起,他便开始举办培训班,毫无保留地把独门绝技传授于人。

  有人觉得他这样做很傻,但他说,是祖国给了他出国留学的机会,让他接触到更前沿的科技。在他成长的路上,有很多人成为他的“摆渡人”,他也要做这样的“摆渡人”,这样才能惠泽更多患者,才能不违学医初心,不负祖国期望。

  记者采访姚玉峰已经很多次了,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慨。他严格要求自己、用仁心对待患者,牢记知识分子报效家国的使命,不愧为时代的楷模。他闪耀的人性光辉正像一盏明灯,不仅点亮患者的生命,还照亮医者的世界,激励着他们不忘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初心。

  陈立群 大山深处兴教育

  记者 石天星

  人物名片

  陈立群,曾担任杭州学军中学校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2016年8月,刚退休的陈立群受中组部帮扶台江工作组之邀,担任贵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不拿一分钱工资奖金和生活补助。2017年教师节前夕,陈立群支教贵州的事迹经《浙江日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目前陈立群仍在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

  新年寄语

  希望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陪伴,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走出大山;希望形成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希望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陈立群

  2017年一整年,陈立群都在贵州省台江民中支教,很少回杭州。新年伊始,他抽空接受了记者的回访。

  陈立群依然忙碌,上午刚参加了台江县文昌宫的修复竣工仪式,下午还要赶往黔东南州的州府凯里,给“黔东南州首批名校长培训班”做专题报告,题目是《学校诊断和发展规划的制定》。

  来到台江后不久,陈立群在县城东边的小山包上发现了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莲花书院和文昌宫。“当时真是眼前一亮,但书院多年没有修缮过,早已经破败不堪。”在他的积极建言之下,文昌宫被修葺一新,并重新开放。竣工典礼上,陈立群说,要让当地群众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

  陈立群依然吃不惯贵州重油重辣的饮食,常常吃不好。他患有多种疾病,每天必须服用三种药物,但在外人眼中,他总是显得那么精神。“我是校长,要让学生从我这里感受到积极进取的精气神。”陈立群说,在台江民中,他感觉自己的存在很有价值。“这种感觉很幸福、很快乐。生活上的困难我都能去克服,因为精神力量支撑着我。”

  陈立群在他最近完成的一篇论文《“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中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一个过程,但孩子们的高中阶段只有一次,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他们走好人生的这段路。”

  “过去台江县的生源外流严重,老师们教学上消极应付惯了,现在绝大部分好生源都留在了当地,倒逼着老师们提高专业水平。”陈立群说,“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也是我的主要任务。”

  王永钧 大医精诚贯中西

  记者 唐梦霞 通讯员 徐尤佳

  人物名片

  王永钧,国家级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治肾病专家、杭州市中医院终身学术导师,因发现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王永钧先后获评首届全国名中医和浙江首批国医名师。这些荣誉充分肯定了他在传承中医药学术、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发展、维护群众身体健康中发挥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新年寄语

  新时代、新气象,应有新的担当和作为。中医人应秉持自信、自立、自强、自审的态度,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事业。既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更要融汇现代科学技术。新的一年,将以建设“健康中国”为契机,坚持“法古融今中西合”,传承、创新、发展“钱塘医派”,以更好的医德和医技,为广大患者谋福祉。

  ——王永钧

  傍晚5时半,夜色已经降临,淅淅沥沥的冬雨里,王永钧老先生快步走向医院6号楼,两个刚刚拜他为师的弟子跟在后面。“王老,还有病人等着你?”记者在后面追着问。“是的,还有一个病人。”他应声,但头也不回,急匆匆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84岁的王永钧仍坚守临床一线,天天坐诊、查房。“要把我的思路传给学生们,让他们取精华去糟粕;同时,我还想从他们那里多学习,提高我的水平。”在刚刚举行的拜师会上,他在台上讲了8分钟,字字句句都透露出谦逊好学的风度。

  每次采访王永钧,他总会和我提到他的座右铭——“学然后知不足”。他说,中医药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中医药学的理论及经验,亟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发掘、阐释、发扬,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2017年,王永钧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成员扩充到18人,不仅有肾病科医生,还有内分泌科医生和实验室研究员。王永钧推出了一个制度,每隔一周就开一次圆桌会,一名成员作主题演讲,其他成员来讨论。工作室有中医有西医,互相学习中,不仅传承了中医的精髓,还融入了西医的思维。

  一个好医生,永远在和时间赛跑。王永钧22年如一日参加医院的三级查房,在看病之余坚持看书学习。采访时,他捧出一年来收集的肾病、中医药相关资料。“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吐故纳新。时不时翻翻这本资料,有助于审视不足,提高水平。”他说。

  郑培钦 江南“百灵”颂青春

  记者 刘慧

  人物名片

  郑培钦,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教师、浙江歌舞剧院首席歌唱家。她的歌声高亢、甜美,受到广大歌迷的喜爱;她是一位有追求的青年歌唱家,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她在当今歌坛独具魅力,被誉为德艺双馨的“江南百灵鸟”。

  新年寄语

  作为一名歌唱演员,能在有限的艺术生涯中演出优秀的民族歌剧,一直是我的理想。2018年,我将在民族歌剧《青春之歌》的全国巡演中全力演好林道静这一角色,把这出歌剧推向更大更广的舞台。 ——郑培钦

  新年回访

  2017年12月26日晚,作为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展演剧目,浙江歌舞剧院的民族歌剧《青春之歌》在江苏宜兴保利大剧院精彩上演。郑培钦深陷剧情之中,向观众生动呈现了女主角林道静既独特又具代表性的青春生命状态。

  回首2017年,最让郑培钦自豪的是在浙江首部民族歌剧《青春之歌》中扮演女主角。《青春之歌》是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9部重点扶持剧目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指导的第一个剧目。该剧实现了浙江歌舞剧院建院60年来在民族歌剧创作上零的突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更好地完成这部期待已久的歌剧,郑培钦做了大量前期准备。

  郑培钦说,演员不只是灯光下的光彩夺目,更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演民族歌剧,不仅要唱得好,还要演得好。几个月来,郑培钦连吃饭、走路、睡觉,都在用心揣摩林道静这一角色,从人物塑造到唱段设计,从台词表达,到服装呈现,都力求“青春”。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演活林道静。

  郑培钦没有让大家失望,她在中国歌剧节上的表现征服了专家评委和全场观众。第二天的“一剧一评”专家座谈会上,著名表演艺术家乔佩娟说,这版《青春之歌》是她心目中的青春之歌,林道静的形象立起来了;民族歌剧《江姐》的作曲羊鸣说,《青春之歌》是这段时间来最让他动情的剧目,特别是林道静的咏叹调,非常感人;中国歌剧研究会秘书长蒋力说,这部剧思想性很强,应该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来看。郑培钦扮演的林道静可信可爱。

  郑培钦是一位舞台经验非常丰富的演员,她有深厚的戏曲功底,又有多年民歌演唱的积淀,演起歌剧来游刃有余,记者与很多观众一样,都被郑培钦饰演的林道静深深打动了。

  身为浙江省舞台艺术拔尖人才、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郑培钦在2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还主演了历史话剧《苏东坡》、音乐剧《天台遇仙》等十数部戏曲舞台剧。

标签: 科技成果;百姓;民族歌剧;青春之歌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