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一本书追问一个时代:我们获得了什么 又失去了什么
2018年01月14日 08:21:11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 竹嫄

  沈春 摄

  浙江在线1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 竹嫄)“70后,我们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1月13日下午2点30分,在杭州晓风书屋丝博店如期开始的钱报读书会,有这样的追问。

  这个追问源于一本书。近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时钟突然拨快——生于70年代》(以下简称《时钟突然拨快》),收录了36位70后创作者的散文。36位作者中,有诗人、画家、评论家、学者、作家、导演……

  这场钱报读书会邀请到了该书的主编苏七七、王犁,以及嘉宾夏烈、泉子、潘汶汛、江健文、周翔飞。除了本书责编江健文先生是50后”,其余嘉宾都生于70年代。

  “70后其实是幸运的,时代没有薄待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选择去获得什么,与此同时失去某些东西。这些东西之间的参照,组成了70后的丰富、复杂、源源不断的故事。”苏七七在现场感慨说。

  为什么会有36位写作者?

  个人无法表达出时代的完整样貌

  读完这本书后,诗人廖伟棠发了一条朋友圈:这是关于70后最好也应该是最后的一本书。

  迈入2018年,这些70后都在奔四、奔五的路上,这本书里,留下的是他们成长的岁月: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爱过的人。

  现场第一排坐着一位90后读者,“我很想知道70后是怎么看待他们成长的那个时代,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这是又一代人的好奇。

  智能手机、电子游戏,这些渗透进现在孩子童年记忆的事物,在这本书里当然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彩色弹珠和酥心糖,是83版《射雕英雄传》的震撼和长途跋涉去看露天电影的快乐,是无数本纸质书和摇滚磁带。

  “谁能说出这一切呢?”《时钟突然拨快》的腰封上印着这样一个问题。恐怕仅凭一人的话,谁都无法单枪匹马表达出一个时代完整的样貌,所以书中集结了36位作者,用各自的故事,折射出那个逝去年代的无数种模样。

  从匮乏到富足,从现实到虚拟,时钟被拨得越来越快:这是旧与新之间诞生的一代人。

  他们中许多人来自乡村和小城镇,跟随着各自的理想、梦想成长。

  艺术家蒋志笔下的80年代,夜里走在县城的街道上,能够辨别出行人中同类的“艺术家眼神”,很快熟悉起来;

  作家毛尖回想起永不熄灯的大学自习室,那里有为心上人奋笔疾书的校园诗人;

  作家韩松落在1997年成为养路工人,决心要让自己“写下的文字被人看到”;

  画家祝铮鸣在湖滨的旧书摊上惊喜淘到大陆第一次出版的《百年孤独》……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这些闪着光、真切的个人经验,构成了70后一代人独特又彼此连接的过往记忆。

  三人编辑小组

  从通讯录和朋友圈聚齐作者群

  现场,苏七七回忆起成书的缘起——有一天,画家王犁约了江健文和苏七七在晓风书屋见面。

  王犁说:“我们一起编一本关于70年代生人的书吧!收录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回顾性的文章,每个人,每篇文章,都是完全不同的,然后组成一个整体,给我们经历的时代以‘注解’。”

  三人编辑小组就这样诞生了。他们掏出手机,翻通讯录、刷朋友圈,前去约稿。

  “在信心与实现、烦琐的任务与远大的目标间,我们保持着一个缓慢却前进的工作节奏,”苏七七说,两年过去,稿子终于都收齐了,可以排出目录。

  责编江健文说,这是他编辑生涯30多年来最用心的一本书。

  作者之一夏烈感觉,70后到了表达圆熟的年代了,但这一代人,并不是激进地需要表达自己意见的一代人,他们似乎更内敛。

  画家潘汶汛的散文《落于万物间》,记录了她的艺术创作和杭州的山水、建筑之间的联系。

  诗人泉子认为,70后这代人经历的,有一种加速度的东西。20多年来,从他的家乡千岛湖到杭州,所需的时间不断缩短,他极具诗意地总结:“童年是我们人生的核,我们一生的努力都是回到那最原初的地方。”

  晓风书屋掌门人姜爱军也是70后。1996年,晓风第一家门店创立,他回忆起创业初期:“开书店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能和来自各处的人在书店相识,是这些爱书的人推动着我往前走的。”

标签: 通讯录;书屋;读书会;画家;杭州;晓风;智能手机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