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腊鼓鸣 春草生
2018年01月21日 06:50:45 来源: 浙江在线 顾希佳

  浙江在线1月21日讯(浙江在线 顾希佳)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节。腊八节是年节的前奏曲。民谣里唱得好:“小孩小孩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过了就意味着进入年节阶段。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腊八粥因此又有“报信儿的腊八粥”之说。报的啥信儿,报年到了的信儿。

  腊,原本是我国古时候的一种祭礼,它是蜡、腊两种祭祀古仪的融合。在神灵信仰浓郁的上古社会,人们认为人类的生存来源于自然神灵的恩赐,因此在年度周期更替之际,要举行盛大的神灵祭祀仪式。起初这个仪式称为“猎祭”。古代“猎”字与“腊”字相通,“猎祭”又称为“腊祭”。那时候,人们在冬月将尽之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祈福求寿,避灾去祟。

  伴随着盛大的蜡祭仪式,民众也开始了一年的狂欢。《周礼·春官》:“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子贡观蜡,说:“一国之人皆若狂。”

  无论是严肃的祭祀,还是纵情狂欢,人们的心思都在于对旧岁的告别与对来年丰收的祈求。后世的腊日正是传承着这新故交接的人文意义。

  先秦时代,腊日也就是年节,不过起初并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而是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到了南北朝,才固定为十二月初八。《荆楚岁时记》中有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由此可见,这个节日在南北朝时就已大致成型,人们将其视为除旧迎新的关键时刻,要跳起一种傩舞来祛祟驱邪。

  隋唐以后,灶神祭祀、驱傩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腊八兴起了一个新的节俗,那就是吃腊八粥。

  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很难确考,但从文献记载看,隋唐文献中找不到有关腊八粥的记载,宋朝之后却屡见于史籍,可见腊八粥至少在宋朝已经十分流行。

  到了南宋,杭州人就已经盛行吃“腊八粥”了。《武林旧事》卷三称,“(腊月)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梦粱录》卷六“十二月”也说:“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从此以后,盛传不衰。清末吴存楷的《江乡节物诗》中就有一首是专门写腊八粥的,诗前小序称:“亦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家者亦为之矣。”诗云:“双弓学得僧厨法,瓦钵分盛和蔗胎。莫笑今年榛粟少,记曾画粥断齑来。”

  苏东坡在题灵隐寺的诗中写道:“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明代张岱在《西湖梦寻》里也有灵隐寺“香积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煮米三担,可食千人”的记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粥救济穷人的意义逐渐消退,但其“感恩”的精神内涵却得到了挖掘和发扬。时至今日,杭州的许多寺庙依旧保持着这种传统,尤其以灵隐寺的腊八粥声势最大。一些老字号药铺,也有在这一天施舍腊八粥的传统。去年,灵隐腊八节习俗被列入浙江非遗推荐名录。

  说起腊八粥的由来,民间传说有好几个版本。有说这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还有一些说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的“赤豆”条中,记载了这样一条典故,说当年触怒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个不肖之子,死后做了疫鬼,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却偏偏害怕赤豆。所以人们相传在腊八节这天要做赤豆粥,用来打鬼。据说当年吃腊八粥还有一种仪式,先打鬼,后吃粥。在温州一带,就有赤豆打鬼的传统风俗。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朱元璋小时候放牛为生,饥饿难捱,就掘鼠洞,结果还真掘出不少五谷杂粮,用这些五谷杂粮熬粥充饥,后来做了皇帝,又想起当年吃的这种粥,就让御厨去做,命名为“腊八粥”,传遍天下。

  缘起的说法甚多,今天似乎也不必再去强求一致。说到底也不过是后人对风俗的一种解释罢了。总之,腊八粥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造,起初可能还没那么好吃,放进去的花色品种也没那么多,后来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你加一点,我添一些,比如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橘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它提倡人们怀着一颗报恩的心,多做善事,与人为善,这样的良风美俗自然应该受到普遍尊重。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沈从文《腊八粥》中的景象最是别致:“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是啊,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年来了,盼团圆的人儿要回来了。

标签: 腊八粥;腊八;腊日;灵隐寺;祭祀 责任编辑: 汪江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