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白丽媛 通讯员 项卫平 区委报道组 张蘋)近日,在浙商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一本极富传奇色彩的电话本。
电话本有些年头了,字迹歪歪扭扭,有数字、有图画、还有各种符号,看起来就像是一组组神秘代码:比如烟囱代表分管工业的领导,汽车代表交通局的领导,手枪代表公安局长,毛竹代表竹乡安吉的领导,一头羊代表姓杨的朋友,如果是女的,号码旁边就再添一根辫子……
电话本的主人叫潘阿祥,是浙江振兴阿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没读过书、也不识字的阿祥自创了这套“象形文字”,用特有的方式和外界联系沟通。
潘阿祥是众多草根浙商最鲜活的时代缩影。靠20万元借款,这位太湖边长大的农民用了20多年时间,硬是把一家小工厂打造成了一个涉猎铝合金型材、亚麻纺织、装备制造、混凝土等产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2017年,阿祥集团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纳税达1.2亿元。
锲而不舍
一直朝着风口奔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改变家里的贫困现状,潘阿祥与不少织里人一样,“一根扁担两只包,走南闯北到处跑”,四处推销棉布和绣花枕头。几年奔波下来,潘阿祥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万元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潘阿祥又从电视里看到了国家要大力发展通讯业这个新闻,他大胆借款20万元,办起了一家通讯电缆工厂。
可是,厂房、技术、市场全是一张白纸。“我的脑袋里有市场,人家的脑袋里有文化。两个脑袋加在一起,不就成了?”于是,潘阿祥到北京、上海、杭州,四处聘专家。冲着阿祥的好人缘和求知若渴的真诚,许多技术人员慕名而来。没过两年,阿祥集团成了邮电部生产通信电缆的定点企业,“阿祥”牌电缆在全国打开销路,1997年产值就突破亿元大关。
虽然自己没读过书,但潘阿祥格外看重文化人,也舍得花钱买设备、聘专家。工程师们只要提起搞设计、进设备、聘人才,潘阿祥全让他们说了算。有一次一位工程师想替企业省点钱,搞了个方案,但试验失败了,损失了几十万元。工程师很内疚,潘阿祥反去安慰他:“办事哪有件件成功?今后你还要敢想敢做。”
潘阿祥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市场信息十分关注。因为不识字,他不会看书、看报,也不会上网,但他捕捉市场信息的方式很独特:听广播、看电视。
这个习惯,潘阿祥20多年来雷打不动。“每天晚上,从中央台、浙江台、湖州台的电视新闻,从时政到经济,我全部要看一遍,特别是中央和省、市开重要会议的时候,更是整晚坐在电视机前不起身。”潘阿祥说,每次电视看完,他还得细细“咀嚼”,悟出个道理来,这些道理就成了日后企业的发展理念——以国家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为核心,依靠独特营销策略,进行资源和人才的整合。
几年下来,潘阿祥以此为方向,相继创立了一系列产业,将阿祥集团引领上了新的高度。1999年,他了解到政府决心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倡导绿色环保,恰逢湖州印刷厂改制,急需资金投入绿色环保项目,便迅速投资1200万元,与湖州印刷厂合资创办天外绿色包装印刷公司,引进先进设备,成为湖州地区国营企业改制最为成功的企业。
2003年,潘阿祥又从电视新闻里了解到欧美国家亚麻纺织品需求量大,而这些国家因亚麻纺织产业劳动力成本太高,纷纷关闭或向国外转移。当年12月,“阿祥亚麻”在织里动工,2005年迁至安吉,达到4万锭的纺纱能力,生产规模排位全国第三。
“这期间,我们进行了6次技改,扩大高支数亚麻纱生产能力,企业利润空间得到提升,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潘阿祥说。阿祥亚麻的超常发展,成为行业中的佳话。甚至一次全国性的亚麻峰会上曾提出了“全国亚麻学阿祥”的口号。
坚守实业
踩准节拍转型升级
在湖州,潘阿祥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除了他的诸多商战传奇外,他凭借敏锐的嗅觉和捕捉市场信息的天赋,总能“踩对点”,实现与时代节拍的共舞。
但无论钱往哪投,潘阿祥始终没有离开过实体经济。
上世纪末,潘阿祥在新闻中看到中央提出发展城市化的号召后,马上意识到铝合金门窗建材市场具有广阔前景,毅然投资5500万元成立了一家铝业公司,引进西班牙先进的彩色铝合金生产线,开始生产技术先进、需求量又极大的彩色铝合金型材。到了2002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不到5年时间,产值又翻一番。
风云激荡的岁月里,潘阿祥“踩对点”的事一个接一个。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不少当地企业岌岌可危,潘阿祥听到新闻里说,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支柱产业,便出手7.5亿元投资“阿祥重工”。重型装备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一开始,就连家人都不赞成,潘阿祥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他的坚持就是三句话:用人少、不污染、环保节能。
项目开工后,阿祥亲自带领员工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第一个厂房只用了6个月就建成了。之后,潘阿祥又引进了先进的数控设备,赢得了众多央企认可,齐二机床集团、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先后与“阿祥重工”建立了技术和生产基地的合作关系,提前两年实现了从产品加工向整机制造的转型目标。
进军制造业这片蓝海不久,2012年,潘阿祥又出资1个多亿元,收购了在电机业内赫赫有名的佳雪集团,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资本与技术的“联姻”,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腾飞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奋斗不息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2013年底,62岁的潘阿祥开始琢磨起退休后的生活。彼时,顺风顺水的企业却突然陷入担保链泥潭,巨额的债务,让阿祥集团站在了生死关口。
“跟死了一次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倔强的潘阿祥选择了接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他重新站了起来。“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潘阿祥说,“这场危机,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要感谢这场危机,让我们的发展理念有了质的转变,企业必须做强、做精、做优,更要追求理性、稳健、可持续。”
“铝合金、亚麻这些产品都供不应求。我现在信心很足,大胆往前走就对了!”如今,已经67岁的潘阿祥依然每天准时上班,醉心于产品创新研发,雄心勃勃谋划着企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家需要用更多的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保持与时俱进。”潘阿祥告诉记者,今后几年,阿祥集团还将持续投入资金用于推进“智能制造”和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基础实现迭代升级,让企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就在记者来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潘阿祥又失眠了。“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明天。我天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各种新项目、新产品,最近,又一个创新包装项目快要上马了,怎么去弄弄好?我心里还挺急的!”
阿祥亚麻生产车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