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阿姨的毕业证
俞阿姨的毕业证
50年后的俞阿姨(左一)、戴阿姨和钱先生的合影。
浙江在线4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伟芬 通讯员 王树梅)五十年时光,足以在一张张饱满青涩的脸颊上,雕刻下一道道痕迹,让皱纹藏在眼角眉梢里,或深或浅。
不久前,浙江在线接受浙江省档案馆的委托,替34本毕业证书找主人。这些证书上的主人公,个个青春年少颜值爆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昨天上午,记者在横河公园的一个小亭子里,终于见到其中几位,也听他们讲述了他们的芳华。
半工半读技术学得很扎实
他们一毕业就是业务骨干
我们见到的是戴阿姨和俞阿姨,还有戴阿姨的丈夫,钱先生。和彼时毕业证上的照片相比,他们已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是一本本毕业证上的青春脸庞见证了他们的“芳华”。
许久未见的三个人,围绕着毕业证这个话题,展开了一波回忆杀——
“我们上的杭州机械技术学校,是为了迅速培养一批人才而特意开办的。”虽然学校只在1964年和1965年招收过两届学生,但为当时的生产建设输送了一大批理论和实践都很扎实的人才。戴阿姨他们是第二届入学的学生。“入学以后,一个礼拜在学校上课,一个礼拜在工厂学习技术,每个人都由一个师傅带。这些师傅都是专门挑出来一带一我们这些学生的。”
正因为有了特别难得而认真的学习经历,戴阿姨他们一毕业就成了厂里的骨干,“我们那时候一到厂里,就可以带徒弟的,有一大帮呢。”
既要跳舞又要上班
他们每周坐大篷车上下班
“我们这届一共6个班,我们分别是653、654、655班的,上学时不是一个班,实习也不在一起。工作后我们都去临平的武林机器厂,参加单位的活动我们才认识的。”戴阿姨说。
这一相识,就是好几十个年头,戴阿姨和钱先生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夫妻俩和俞阿姨也成为了几十年的好朋友。
“她嗓子很好的,在学校和单位都是广播员。”这是戴阿姨口中的俞阿姨。“她一直喜欢跳舞。”这是俞阿姨口中的戴阿姨。
说到那时候一起参加活动,三位老同学瞬间打开了话匣子。戴阿姨拿出两张珍藏的照片,一张是当年活动“洗衣舞”的演出照,一张是活动的集体合影。钱先生在表演中扮演的是军人,“那时候演出服很简陋,里面是部队战士的雨披反穿,外面那块花布是我买来的碎布,用缝纫机缝出来的。”戴阿姨指着照片上的服装说。
在一线工作的时光,大部分时候还非常辛苦的。“我们在武林机器厂,一开始,每周坐着大篷车在市区和临平之间来回,每天都要一个多小时,颠簸拥挤,一个急刹车,人挤人,人撞人。”
“在车床上工作,每天站8个小时,双手浸在柴油里,开裂和老茧是常态。”
风雨兼程,三十来年,他们就这样辗转在单位和家之间。后来,钱先生和俞阿姨调回了杭州。戴阿姨则从一名一线工人转干成了浙江省第四监狱的一名司法警察。
目前已找到了近20位
他们希望毕业证继续留档案馆
“岁月对我们还是很好的。”如今,戴阿姨他们都快70岁了,但是活力满满,精力充沛。他们说,同学间经常聚会,退休以后每个人也都找到了新爱好。对于现在的生活,他们很满意、很知足、也很快乐。
记者从省档案馆了解到,34本毕业证的主人,目前已经找到了近20位。
据另一位她们的同学回忆,杭州机械技术学校后来和东风中学合并成立了向阳中学。这些学生上了一年多学以后,十年浩劫开始了,学校一直没发毕业证。这些学生之后直接参加工作了。至于毕业证为何流传到社会上,她们推测,可能是后来向阳中学又和保俶塔小学合并,这期间就流到社会上。
戴阿姨他们说,希望毕业证能继续留在档案馆,因为它们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岁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