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江山双溪口村大坞顶茶园。拍友 李治本 摄
浙江在线4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子瑜 通讯员 姜伟锋 程伟)春茶采摘时节,记者到衢州江山市清泉村采访,发现原本闹腾的村里有点冷清,一连敲门10家,均无人应答。
记者正在纳闷时,村民黄炳阳从村东头走来,指着山的方向说:“人都在山里呢。”随后忙不迭跟半个月没见着面的老伴打电话:“年纪大了,悠着点干!”
“山里”,指的是双溪口。10年前,村民下山搬迁到现在的清泉村。为何如今又进山?“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黄炳阳建议记者进山瞧瞧。
“金”山创业
中午,村党支部书记吴香华正好要进山,记者搭上顺风车。40公里,开车要近2个小时。行驶在狭窄的公路上,山山相连,峰峰相接,车子的另一侧,就是落差百米的悬崖。
一路上,吴香华都在说从前村民如何想逃出山,“谁家小孩出了山,能说一整年。”“有大学生来实习,还以为被卖了。”……话没说完,他兴奋地敲着车窗说:“看!”顺着他手指方向望去,窗外山头人头攒动,成片茶园从山底盘旋而上。
车停稳,村民刘小军迎了上来。路上,吴香华还在念叨刘小军是个“难寻”的人,以前是下山外出打工找不到人,现在回乡进山又很难找得到。
“听隔壁村说他们预计一亩地有3500元的收入,你这200亩茶园算下来……”吴香华边走边说。刘小军打断了他:“上作岭海拔1000米呢,茶叶品质好,一亩至少5000元!”
见吴香华有点迟疑,刘小军急忙补了一句:“不信?这都有检测报告的!”旁边的一群人哈哈大笑起来。
放在10年前,山头可听不到这样爽朗的笑声。那时,刘小军愁得紧:“除了种菜,似乎也没啥路子。”如今,他盘算着再流转一批土地:“去年毛利160万元,今年想再多赚点。”
说话间,便到了茶厂,采茶工们挤在收茶窗口,“ 毛冬月6斤”“王冬雅5斤”……按当天的人工成本价格,采茶1斤酬劳30元。
夜话增收
山里天黑得格外早,却有都市里难得一见的璀璨繁星。忙碌了一天后,采茶工人们回到山里的临时住点。吃完晚饭,刘小军说带记者去走走。
老村部亮堂得很,几十个村民围在一起,有说有笑。“这是刘其水,这是巫苏香、这是廖善军……”刘小军给记者介绍起来,村民们正在聊“致富经”。
“做山茶油生意的王京霞,去年销售额有300万元,自己种的茶油树不够,要从其他村民手里收茶油果。”
“女大学生毛玲莉、柴丽梅,脑子活络,毕业后就回到老家,收购猕猴桃、山茶油、茶叶,拿到网上去卖,生意好着咧!”
大伙儿知道的故事还真不少。廖善军补充说:“归根到底就是山好、水好。”来之前,记者就听说他一年365天有300天在山里,养了2万只石蛙,去年赚了40多万元。
“现在都说乡村振兴,我们双溪口就开了个好头嘛。”刘其水有茶园,效益还不错,不过他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还想把品牌做起来。“还是要品牌化发展,试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或者是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打响双溪口的牌子。”一番建议,大家都觉得在理。
“明天还要早起。”不知谁提醒了一句,意犹未尽中,大伙约着明天再聚。往回走的路上,刘小军说,其实山还是这些山,星星也还是这些星星,但乡村有了不同的气象,成了“回得去的老家”。
茶园“舞”曲
几个小时后,村里的公鸡打鸣声逐渐频繁。透过窗户,隐约可以看见一丝亮光。“哐哐哐……”突然敲门声响了起来,刘小军一个翻身下了床。
“还睡呢,5点了!快点,晚了采不及!”村民廖连春来催上山。简单洗漱后,顾不上吃饭,刘小军发动了汽车,载上记者出发了。他将车子开到村口,18名采茶工人正等着,目的地是海拔1000米的茶园。
反复3趟后,刘小军终于把工人们都送上了山,一天的忙碌就此开始。迎着阳光,刘小军弓着身子,手指飞速在茶树上舞动,一叶一芯仅1秒就入篮,20分钟后,新茶满筐。一双双辛勤劳动的手,此刻汇成了一首无声的采茶舞曲。
记者也顺手试了试,原以为很简单,却被连连叫停——“你这不符合要求,要一叶一芯。”一旁的采茶工人这样说。按照要求,重新来过,弓着腰5分钟就满头大汗,却只采了几片茶叶。
临近中午,刘小军给记者拿了一罐八宝粥和一个馒头,因为下山不便,这是劳作者例行的山上午餐。
坐在山头,吹着山风,一群人围在一起吃着午饭,想着忙碌中越来越好的日子,嘴里的甜味越发浓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