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如何打造新工科?怎么培养专业人才?
有的增课有的减专业 杭城大学的步子迈得挺大
2018年04月27日 07:14:55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王湛 郑琳

  浙江在线4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郑琳)浙江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大等多所高校纷纷表示将重拳打造新工科,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将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最需要的人才。学校将如何打造新工科?对传统工科专业有何调整?昨天,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家,一所综合性大学,一所地方院校,都打算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浙江大学

  开设一批课程群 打通本科和研究生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刚在谈到“对计算机大类人才培养的思考”时,他说了一个观点:“码农”的黄金时代,至少还有20年。未来可能清洁工也是“码农”,他或许不需要自己扫地,而是给扫地机器人编程。

  对于近期很热的“新工科”,陈刚说,浙大并没有特意套用这个帽子去做什么文章,但他们一直有条不紊地对相关领域进行着探索实践。而所谓的新工科,很多都和计算机学科有关。“我们这个学科层出不穷有新东西出来,五六年前还只有计算机学科,突然之间,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都细分出来,估计可能以后会把人工智能、数据工程也分出来。”陈刚说,“学科上,我们学院跟着国家的规划走;专业上,我们学院还是比较谨慎的,但我不认为这是个贬义词。”

  但在开课上,却是步子很大。陈刚举例,“我们下学期开始要上区块链的课程。但是不是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专业去学。很多学校设置了人工智能学院,专门培养本科生,我们近期不会,但这个课会加强,让学生受到更多的训练。”

  陈刚说,国家新一轮的人工智能计划,某种意义上来说,浙大计算机学院是起到了引领作用。“但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更多的是跟法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经济学院等合作,而不是一定要开一个专业。”

  如果没有相对应的一级学科,一般不会去设置新的专业,这是浙大计算机学院坚守的原则。

  “大数据、物联网,我们专业上都没有设置,但这些课都有。比如数据库课程,不是因为这个领域热了才开,我们在20年前就开了,除了一般学校教的怎么用数据库,我们还要教怎么做一个数据库。这样的技能,恰恰是现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必备的技能。”陈刚说。

  陈刚提到,浙大计算机学院成立的第一个所,名字就叫人工智能研究所,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包括以前比较低潮期的时候,也没有改名。所以,我们也不跟风。”

  陈刚觉得新工科这个名词重要,但更重要是内涵以及根本所在。“我们最想学的是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和硅谷,与浙大和杭州的关系,比较像。比如谷歌这样的公司和斯坦福的关系非常紧密。斯坦福的教授如果没有在硅谷创立过公司,可能是在斯坦福会被鄙视的。就跟我们学院和杭州的互联网经济的关系类似,这也是我们学校应该发展的机遇。浙大要和杭州、浙江相结合,相得益彰。”

  “我们接下来会开设一批课程群,比如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课程群;这个课程群可能会把本科和研究生打通。”陈刚说,“我们也会发挥学院和产业界结合的特点,会有一批产业界的专家来授课。”

  陈刚也提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前移”的问题,他认为,中小学培养基本的计算机思维,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等,而大学教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课程。至于对学生的要求,陈刚希望数学、英语好,以及比较强的逻辑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申请复合型专业 两年停招11个本科专业

  在这一轮的新工科建设中,许多地方院校发现了创新和特色化办学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是一个典型。在教育部发布的612个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杭电副校长徐江荣申报的《浙江省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实践》是其中之一。

  “新工科最主要是要面向行业培养人才,这恰恰是地方院校可以遵循的原则。”徐江荣说,“像北大这样的高校,即便专业再冷门,也可以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但地方的院校更需要直接面向行业输送人才。现在面对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兴的信息行业,原来的IT产业需要转型了,这个机会整个教育界都看到了,我们如何把握?我点了一下我们学校的专业,工科专业里70%的专业与之相关。”

  徐江荣认为,新工科的建设里面包含3个问题:从前的IT专业如何适应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工科专业怎么和互联网经济相结合?非工科专业如何结合互联网经济?

  “首先杭电要强化IT专业的特色,所以我们学校在减专业。”在未来两年内,杭电要停招11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从前我们在IT领域里专业很多,有些专业名字很相似,说好听是细分,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定位并不是很清晰。例如,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这三个我们就要理一理。”

  其次,高校现在遇到很多行业需求,一个学科办不了符合需求的新专业。“所以我们学校现在申请的新工科专业是复合型专业。”徐江荣说,“复合专业我们从2012年开始就在尝试的。例如英语、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的复合。但这种模式还只是简单的叠加,并不是真正的学科融合。”

  现在,杭电打算升级尝试的一个复合型专业是会计+计算机。“这是行业需求,在会计里有个行业术语,叫云会计或管理会计。企业里面传统的财务报账是很复杂的过程,开发票,填单子,流程很多。但现在一个员工出差,在互联网上订机票、订酒店,这个过程完成后其实已经能把财务流程走掉了,后端数据打通就可以直接出账。传统的财务做账的过程都可以交给电脑完成,企业需要的‘云会计’管理人才只需要面对用户,根据需求设计财务规则。”

  除了云会计,今年杭电还新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年将招收约40人。该专业涉及到计算机、电子、机械、自动化几个领域的内容,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机器人。

  “这个专业是由杭电自动化学院申报的,但自动化学院自己是办不了这个专业的。”徐江荣说,“我们要成立交叉教学组织。那么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就可以通过这个组织吸引各个学院的老师来上课。”这样的新工科专业,还需要和两三家企业直接合作,“阿里巴巴和百度都是合作对象,参与人才培养。”

  此外,该专业杭电还要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办学。

  徐江荣介绍,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杭电想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里有所作为。“当然这个目标实现并不容易,但是杭电的集成电路设计有30多年的积累,马云收购的芯片公司杭州中天微的创办人正是杭电校友。另一个方向是软件,这也是我们学校的强项。未来的机器人,要有芯片,也要有软件的支持。”

  “我们理想的目标是,将来杭州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提供技术骨干。”徐校长说,“我们和浙江大学会有差异发展。浙大的学生会更侧重人工智能学科的研究,他们更多的人会继续深造,培养周期更长。而杭电培养的学生更面向应用,生产产品。例如阿里收购的中天微,很可能成为我们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去向。”

  一流高校办学要考虑三个问题

  陈十一校长是台州人,作为流体力学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一手重建北大工学院,担任首任院长,而后出任北大副校长。2015年至今担任南科大校长,现在,他还是西湖大学董事之一。

  他这次在台州、杭州、宁波等地和中学校长们面对面的过程中,完全没有顶尖科学家的架子,他和每个求贤若渴的校长一样,为了好生源而奔波。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陈十一坦言,他的办学理想“还在路上”,但“我觉得这是值得为之奋斗的时代。”

  记者(以下简称“记”):南科大为什么这么重视学生的物理成绩?

  陈十一(以下简称“陈”):南科大现在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微电子、半导体研究等,都是国家的需求。物理和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于这些新兴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意义。

  记:中国现在的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陈:我国现在提倡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正慢慢起来。例如南科大在东莞建的散裂中子源,中科院在上海建设的同步辐射光源等等。这些大科学装置建设起来了,基础研究也会提升。基础研究起来了,会促进应用学科的发展,没有基础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它讲的深度学习,很多控制理论,这都是数学,是基础研究领域。

  记:这几年中国传统的公办大学在学科设置和发展上有什么变化?

  陈:现在中国高校的学科设置是站在世界前列的。中国的“双一流”建设是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有可能把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从“不错”提升到“最好”。包括南科大在内的各大高校的学科设置,都是符合时代需求、学科需求,也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一般来说一流高校办学要考虑三个问题: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和领袖;做出对人类社会进步有贡献的学术研究;服务国家、省市的战略发展,做好技术转移,产生经济效益。这也是我们南科大的办学目标。

  记:西湖大学和南科大在定位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陈:我们国家有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水平公办大学,有南科大这样以深圳为支撑的创新型公办大学,也有像西湖大学这样的民办创新大学。这些不同模式大学的核心都是要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使命是相同的,但达到目标的方法可以不一样。南科大和西湖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很一致的,新兴的科技大学希望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又有国际化视野,高水平高起点。

  深圳就像中国的硅谷,技术需求强,这些产业为南科大的发展带来机会。西湖大学为什么在杭州呢?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展很繁荣,杭州是创新城市代表,需要尖端的理工科人才。一个大学的产生肯定和历史时期有关系,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办大学是对时代负责,对历史负责。


标签: 工科;人工智能;电子科技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