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一座城市的爱心 在千里之外种下了春天
2018年04月27日 09:19:0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万光政 骆东华 李郁葱

  “绿城林”“燕燕林”“留下小学林”“观成林”“杭商大学林”……近20个爱心地标矗立在民勤四方墩的“杭州林”中,它们像是一个合唱团,共同汇成了美丽杭州的动人乐章。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郑重要求:“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五年过去了,从资料上可以看到,民勤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其中压沙造林55.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2016年的17.91%。

  这其中,就有4000多亩“杭州林”(因第八季活动尚在持续中,目前八年捐种面积已突破4000亩)的功勋。

  杭州和民勤已结缘八年,每当我们回首梭梭捐种历程,总会有一种感动在慰藉着我们。

  1.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县,被人们称作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一颗“钉子”。历史上的民勤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沙漠绿洲,阻止着两大沙漠的逼近与合拢。但是近数十年间,民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生态危机,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

  本报记者2010年4月在甘肃采访时,初识马俊河。这位80后农民听到有专家说“民勤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将在17年后消失”,当时他在昆明一家医药公司做经理,经过认真考虑,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民勤,于2006年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他任总干事。到2010年,他已经与志愿者一起种下了600多亩梭梭。

  这是杭州与民勤故事的缘起。

  马俊河利用互联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民勤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他也意识到,荒漠化的实质是社会问题,要解决荒漠化,还是要以本地居民的生计改善为切入点。

  站在民勤的沙漠里,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沉重,也让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持之以恒返乡种植梭梭的马俊河。于我们,这是一种工作,甚至会有一点点小小的猎奇心理,而于他,这是他的家园。

  疲劳是一定的:从杭州到民勤,从飞机到汽车,足足一天的行程。这一天意味着两千六百多公里的距离,这一端是美丽的江南,那一端是缺少颜色的沉闷的“荒原”。沙漠给予我们的感觉就是干渴,那种来自人类和动物的渴。

  我们可以理性一点,用数据说话:一点六万平方公里的民勤,十年前的沙化面积是94.5%,最新的统计数字是89.7%。

  这意味着我们和马俊河一起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2011年120亩;2012年170亩;2013年410亩;2014年180亩;2015年780亩;2016年829亩;2017年803亩。

  这是“杭州林”前7年的答卷,也是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自2006年6月成立以来所种下的25000亩梭梭林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而第八季“党报记者 传递绿色”至今尚未完全结束,但可以预计的是,这一季的捐种面积将在900亩以上,达到单季新的高峰。

  2.

  2011年4月18日,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我在沙漠里有棵梭梭--杭州市民发起“拯救民勤”活动》;

  4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5版头条位置发表《城市居民捐款种树西部百亩荒漠染绿  甘肃民勤有片“杭州”生态林》;

  ……

  每一年,杭州市民的善心义举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甘肃日报等纷纷给予了各种褒奖,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和见证。

  “10元钱在杭州你能干什么?是大商场里一件女装上的半粒纽扣,是咖啡馆里消磨时光的1/5杯咖啡……但在民勤,这10元钱就能种活一棵梭梭!”

  捐出10元钱,去甘肃民勤的荒漠上栽一棵梭梭。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涓涓细流汇成大河。在这八年的捐款者当中,有下岗再就业的工人,也有智力残疾人士;有耄耋老人颤颤巍巍地从手绢里取出50元,捐种5棵梭梭;有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被父母抱在怀里,用孩子的名字捐种一份绿色的希望;有离休干部一反平时的节俭,慷慨捐出半个月的退休金;也有失业者,从并不宽裕的生活费里拿出几十块钱,支持民勤人守护家园;还有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抱着储蓄罐捐出自己的零用钱;有社会中坚人士,捐出数目可观的金额却不留下只言片语、更不愿留下自己的姓名。甚至还有不少定居国外的杭州市民的亲朋好友,从网上获知消息后,也分别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捐出一份心意。

  捐出10元钱,去甘肃民勤的荒漠上栽一棵梭梭。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每个人心里都有善念,都富有爱心,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表达。”很多捐款者表示,这个活动非常好,10元钱能种活一棵梭梭,就能看到爱心的生长、蔓延。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这是全程活动的口号。

  3.

  “杭州林”建设启动以来,许多学校、单位、企业、团体参加捐款,参与建设。

  这种参与,到2016年时产生了质的变化——很多学校和企业,把建设“杭州林”作为了一次最好的德育教育,这,也是“杭州林”蓬勃发展的根源。

  与此同时,我们也把这项公益行动的落脚点,放在对普通民众日常环保理念的培育上。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生产生活各方面的自觉行动。少开一天车,骑自行车、坐公交车、乘地铁,甚至步行上下班;少洗一次车、少泡一次澡,节约一杯水;少点一盘菜,不浪费粮食;不用一次性物品,拒绝塑料袋;纸张双面用,少砍一棵树……从一棵梭梭出发,把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像涟漪一样传递出去,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杭州林”走在了前列,活动八年来持续关注甘肃省民勤县的生态危机,传递了自然生态之美,彰显了杭州城市文明之光,也引领了“小而善”这种环保公益理念之新。

  杭州天生丽质,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美丽杭州”建设有着很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民勤,却处在荒漠化的前沿。从杭州市民捐出第一个10元钱开始,从在荒漠里种下第一棵梭梭开始,脚踏实地,把公益这件事扎扎实实地做好,这是这个活动的真谛。

  正如在第三季活动中同去民勤见证杭州林的一位志愿者,浙商银行原城西支行行长盛争朝说,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参与过不少,这次的感觉完全不同:可以亲眼看到这份爱心在那里落地,在那里生长,备感欣慰。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

  “杭州林”已经成为遮风挡沙的排头兵,阻击着沙漠对村庄和农田的侵蚀,也保护着村民的生活。昌盛村村民丁有禄告诉记者,往年风沙大的时候,一晚上院子里堆积的沙尘要用平板车推十多趟,现在清晨只要用扫帚就能清理干净。

  “真的应该好好谢谢杭州人!”丁有禄说,在杭州人关注昌盛村之前,很少有外界关注到这个即将被沙漠吞没的村庄。“杭州林”设立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帮助植树治沙。

  “一座城市的集体爱心,体现了她对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的关照和爱护。这座城市所展现出的爱心,体现着它的历史传统、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也表明了它所达到的发展高度和其独有的城市品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充满爱心的市民,杭州这座城市展现了它的仁爱与文明之光!”

  这是一位读者的赞誉,八年来,“杭州林”的影响力逐年扩大。国内的腾讯等公司员工来到昌盛村,每年有2000多名来自各地的志愿者自发前往昌盛村,参与“杭州林”公益植树活动。

  更加重要的是,当地的民生在梭梭林的保护下,得到了改善。

  “生在沙漠,长在沙漠,我对沙漠最了解,最有感情。把本地人留下来,让外面的人看到机会,才能保证这里生生不息。”马俊河说。为此,他想到了“产业治沙”,成立了“梭梭农庄”网店,帮助农户把种植的优质生态产品,如民勤沙瓜、红枸杞、红枣、羊肉、肉苁蓉等销售出去,让村民成为植树治沙的受益者和主力军。

  目前,“梭梭农庄电商帮扶计划”共开发特色农产品16种,以淘宝店铺和授权微店进行销售,2017年的“沙瓜先生”众筹在开始吧和京东上线后,取得良好成绩,掀起民勤蜜瓜的电商销售热潮。

  这是民勤人心中的另一个春天。

  5.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座城共建一片林”。

  八年弹指一挥间,这一大型公益活动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杭州市民每年植树节的保留项目。活动也成为检验一座城市文明素质的生动载体。相当一部分读者都是活动八年来的参与者,他们这样说:“每年都来捐种已成一种习惯,相信梭梭带来的改变造福无穷”;“5年前,姐姐出生,妈妈援种了二十株梭梭。5年后,我也出生了,妈妈说,也要种二十株。希望孩子能住在更美丽、更洁净的地球上”;“只要你们的活动办下去,我就年年来认捐”……令人深切感受到杭州市民朴素的情感,爱的暖流。

  在这八年中,感动我们的“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和协会总干事马俊河,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马俊河是政协民勤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委。

  2015年,马俊河获第19届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2016年,协会获“2015防治荒漠化公益合作伙伴”,马俊河获“公益先锋”荣誉称号;同年,协会被江苏省授予“优秀社会实践基地”;2016年12月,协会项目“梭梭农庄电商帮扶计划”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金奖;2017年3月,马俊河荣获第三届甘肃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是马俊河为我们打开了改变民勤、重建家园的大门,所有的志愿者在这一刻,都拥有同一个故乡。

  加上拯救民勤第八季活动最新的数据,整个“杭州林”的种植面积已达到4300多亩,这一数据还将在5月中旬之前持续增长。但在这靓丽的数据背后,现场的我们也会发现一种无力感和沧海一粟的震撼:相对于整个沙漠,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还微不足道!正如一起去的杭州留下小学副校长袁德法所感慨的:“ 未曾直面,怎能触及心灵?民勤一行,目之所及,步履沉重。大自然有着美妙,如江南四月,绿意盎然,生命韵动。大自然也有着不妙。民勤荒漠横生,风沙扑面,那些孤单的绿在四处寻找。眼望着昌盛村的杭州林,如同端立的石碑,坚毅与执着。那一棵棵梭梭树,正在萌芽与勃发,有些已泛绿点点,恰如地名的厚望。”

  在接下去的时日,我们在民勤种下的梭梭将返青吐翠,我们有理由期待,有理由热爱,更有理由相信:西湖不能复制,绿色可以传递,民勤的春天会越来越美。

标签: 梭梭;杭州林;爱心;志愿者;公益;荒漠;沙漠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