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振宇)4月29日,“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在家休息的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潘永坚还时不时关注着微信,忙着回复各类技术咨询。
“宁波轨道交通工程目前正在继续施工,很多针对岩土勘探的技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潘永坚告诉记者,宁波城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铁建设的地质勘察面临许多新课题。“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勘探工作不能出现一丁点疏漏。”
在潘永坚的办公桌边,摆放着一块块岩石样本,这些都是他工作多年攒下的“宝贝”。从事地质勘察33年,潘永坚说,他常奔走于“群山峻岭、海岛滩涂、荒郊野外”。
上世纪末,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开工前,潘永坚带领团队早早进入现场。一个面积0.01平方公里的无人岛礁正居工程线路当中,每一条岩石裂隙都可能对未来的跨海大桥造成影响,但岛礁上地质因素复杂,四周海面漩涡密布。在这个“弹丸之地”上,潘永坚带领团队勘察了400多条节理裂隙以及断裂、海蚀洞,一次次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勘探期间,潘永坚带领的团队还曾因为风力过大险些翻船,连船老大都心有余悸地说:“如果掉下去,就‘没’了。”
正是在这样艰苦而危险的条件下,潘永坚带领团队风餐露宿,历时6年,验证了地质条件复杂的海域狭小岛礁作为大跨度高塔柱桥基的可行性,为该项目节省投资2.5亿元。正是在那座曾经毫不起眼的岛礁上,创下多项工程建设纪录的特大型跨海桥梁——西堠门大桥拔地而起。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宁波北仑港区、甬金高速……一项又一项大湾区、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重大工程中,潘永坚带领的团队提供了翔实的地质数据,把地质科学技术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欣赏建筑工程漂亮华丽的外观时,人们很少会想起曾为它提供勘察技术的地质工作者。但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勘察的。”潘永坚说。
现在,这位勘察大地的工匠还带领团队在环境岩土工程这一新领域进行探索,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淘汰后的环境影响和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潘永坚相信,地质勘探的不懈努力,不仅可以支持重大工程建设,还可以带来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