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纪过去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今天,缅怀这位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
坚守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
要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学说的过程中,把资产阶级学者由于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思想理论的不彻底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的突破口,深入探究并科学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为标志,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学术话语,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伟大变革,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坚实基础。
要警惕消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错误思潮。当前,在学术界有一种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学术性,主张用西方的学术话语替代马克思主义。由于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理论工作者在对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的坚守上模糊动摇。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最有理由自信,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努力从中国的土壤中生成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守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典范。这一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和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核心话语体系,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相研究的学术热点,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继承和赋予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魅力
要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魅力。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不仅体现为学术话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而且还表现在学术话语的优美生动上。德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梅林曾说:“就语言的气势和生动来说,马克思可以和德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大师媲美。他很重视自己作品美学上的协调性,而不像那些浅陋的学者那样,把枯燥无味的叙述看成是学术著作的基本条件。”正是马克思自由娴熟驾驭话语的高超能力,才得以准确生动地阐明自己深邃的思想理论,使之可以跨越时空,散发出永恒的迷人魅力。
要警惕以学术之名摒弃马克思主义话语魅力的错误思潮。据统计,全国有近7万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每年产生的相关学术成果数以万计,这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但是,相当一部分冠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之名的学术成果,在话语上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毫无文采,要么不知所云,摒弃了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独特魅力,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科学性、真理性的彰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承和赋予马克思主义话语魅力的典范。只要翻一翻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我们就会被他“习式风格”的话语魅力所吸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饱含对群众的深厚情感,直抵人的心灵;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深入浅出、凝聚共识;经常使用百姓语言和网络流行语,很接地气,具有时代气息;引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纵横捭阖,使人感到文化底蕴的厚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风格和特点,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魅力,让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好道理”,真正“说得出”“传得开”。
强化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认同
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种,同样以学术问题为导向,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越来越成为当代中国的“显学”。
要警惕否认和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身份的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政治性和学术性,兼具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双重身份。当前,一些西方学者蓄意制造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并把马克思主义归入意识形态的范畴,目的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身份,本质是架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科体系不健全,学科规范和学术传统尚未形成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认同度。
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用好三种资源。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要用好这三种资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深入研究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本学科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基本知识进一步凸显,着力界定好学科边界,使之成为学科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支撑;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和表达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使其学科形态更具中国特色;学习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既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学习它们在知识构建、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有益滋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基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