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辉煌的成就和生动的实践,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华社从即日起开设“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集中推出一批稿件,反映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开栏之作。
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
——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一座城市,高度浓缩一个时代精华;
一个政党,引领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如同施展了法术,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方,绽放夺目光彩。
什么造就了深圳?
是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活力,让深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激情的岁月
——追忆历史激荡与争锋,深圳近40年梦幻般的崛起,用铁一般的事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觉醒,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位于深圳南头半岛的前海,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
“就是要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选择广东,首站即来到深圳前海。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这片改革前沿地,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宣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念。
改革开放,是深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因”,也是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命运伟大转变的“密码”。
1979年4月,广东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有外电惊叹道:“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4年,邓小平首次来到深圳,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经济特区的尝试率先在蛇口工业区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疾行。时任蛇口工业区负责人的袁庚在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学时如此表示:黄埔军校是“不革命者不入此门”,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给中国带来了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
铁一般的事实,昭示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得到如此大的释放。深圳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曾经差距无比巨大的香港相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既是时代的宣示,更是人民的心声。
壮阔的历程
——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这座在南海之滨拔地而起的城市不断书写时代传奇,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不竭动力
夜幕降临,沿着深南大道行驶,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总部、腾讯大厦……一路高楼林立,流光溢彩,整个城市犹如铺展开的一幅缤纷画卷,勾勒出美丽的天际线。
这条路见证着深圳的光荣梦想,昭示着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果说,“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曾让深圳闻名全国,那么追求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活力越来越让这座城市扬名世界。
今天的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深圳何以成为创新之都?
曾有人这样比喻,创新仿佛是盛开的美丽花朵,需要充足的阳光雨露、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而发展环境的营造,归根到底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理念的更新。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底,这个巨型标语牌矗立在了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这一口号出现在35周年国庆游行的彩车上,被亿万中国人叫响。
在石破天惊中实现突进,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特区的“特”就体现在“闯”上——
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近40年里,深圳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
坚持市场化为导向,这是深圳乃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充满活力的奥秘。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后,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改革实施前两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由不足100万户,迅速达到215万户。
改革再推进,创新无止境。
2018年2月,深圳又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
“深圳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最大无形资源和最大的软实力,它像一块磁石,把所有资源都吸引过来。”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杨立勋深有感慨。
有了市场,梦想就会照进现实。
今天的深圳,已成为一座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都市,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
改革开放,释放出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深圳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的心血和付出。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郑艳萍等几百名年轻姑娘分别从韶关、汕头等地来到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1989年的百万民工“南下潮”,更是让深圳成为外来工聚集最早、最多的城市。
“我要向你们鞠躬!”2007年,郑艳萍等凯达姐妹登门探望袁庚,这位90岁的老人取下帽子,向第一代打工妹深深鞠躬,对特区建设者致敬。
奋进新时代
——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在新的起点上构建新格局,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范例,续写改革开放新史诗
这是全新的时代方位,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推进改革开放——
从深圳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正不断出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印发、香港与深圳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不断推进……
从深圳放眼全中国,更开放、国际化的中国城市群,正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对标2035年发展目标的深圳新规划正紧锣密鼓编制,新时代的雄安城正进入新一轮规划建设实施阶段,北京总体规划明确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海计划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
从深圳放眼全世界,经济特区经验正为国外特区建设带来有益参考。此时此刻,一波又一波来访的海外人士正在深圳“取经”,寻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密码。
这是全新的改革理念,新时代的中国吹响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
加强原始创新,深圳开启创新驱动再出发。
2017年4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布莱恩·科比尔卡领衔的两个实验室,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如今,这种由诺奖科学家组建的实验室,在深圳已有5家。
“我们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狠抓以科学仪器、工业母机、核心芯片、关键零部件等为重点的核心技术攻关。”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
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2017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10左右,“深圳蓝”成为城市名片。
深圳的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起步晚。为了补课,深圳一方面加大了财政投入,新办学校和医院,另一方面也向全球教育和医疗人才抛出橄榄枝。
这是全新的精神状态,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将改革进行到底——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实干家。”
……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步入新时代的经济特区提出了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们奋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在新起点上再创改革新局,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说。
深圳,这座平均人口年龄仅有32.5岁的年轻城市,也正以饱满的活力拥抱新的时代。
岁月更替,改革精神一脉相承。
放眼远望,新时代的中国正掀起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新华社深圳5月20日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