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妮 李月红 李文芳 见习记者 马赛洁)5月27日,2050大会最后一天在逐日晨跑中启幕,虽然天空飘着雨,但阻挡不了年轻人追逐的脚步。
他们来自全球各地,参加这一场没有议题的年轻聚会,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感兴趣的东西。在他们的心里,2050代表了什么?他们从何而来?又在这里感受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倾听——
100场论坛,30多场精英约会……很多时候,人们在倾听,听那未来的声音。
追逐时代
在时空像素新生论坛内,清一色的鲜嫩面孔中,发际线已高的梁文君算是个异类。
他是70后,从事金融it行业,这次纯粹是用自己的私人时间从从天津过来参会。“票是自己买的,相比听到看到的东西,不算贵。”
在梁文君看来,科技是一直向前的,年轻人成为主导很正常,“但不能自己淘汰自己,心态要保持年轻。”
来参会,梁文君是为了了解未来,“了解最新的技术,知道大多数人往哪儿去,那我自己的坐标也就能一点点摆正位置。”
梁文君用正在听的论坛打了个比方:“比方说这里介绍的新技术,运用在金融行业,就是刷脸技术的再提升。”
他告诉记者,倾听分享或许只是获得了一个概念,“但思维模式已经得到拓展。”
遥望未来
王宇飞来自北京,从事程序开发行业,他表示之前不理解2050的意思,来了以后,他的理解是“这些技术都是可以沿用至2050的,这个活动有点意思。”
“比我想象中好太多了,都是实打实高大上的科技产品。以往的科技活动通常是科普类的,没有对未来的展望。”王宇飞对王坚的想法非常认同,“我觉得他不疯狂,能够遥望未来是一件开心的事。”
王宇飞是超能实验室的忠实粉丝,在今天的现场遇见了来参展的他们,“以前一直看他出现在视频里,今天见到本人了,很开心。”
超越想象
Zeliha Cetin来自土耳其,今年25岁。“2050完全超出我的想象,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板块。”她对新生论坛印象深刻,听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感觉非常国际化。
“我最喜欢的是3D巧克力打印机!”
展示——
与一般的科技大会不同,2050大会现场,鲜见用来收集名片的盒子,更多人是来展示,寻求一种共鸣。
艺术和科技碰撞
“正如王坚所说,2050是一场没有议题的大会,年轻人的声音在这里被听见。”李扬是90后,山东潍坊人,在欧洲从事独立设计研究,这次专程从巴塞罗那赶回来参展,“我想和大家多多交流,听听想法,了解他们在做什么。”
李扬参展的作品是各类不同形态的勺子,都是他自己手造的,“我喜欢接触实物的感觉,会给人更多的灵感,动手很重要。其实跟科技很像,不断试错、不断改进。”
艺术和科技,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也许来到2050,会给你更好的启发。他们正在用艺术的力量,塑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设计与科技同步
探索大厅内,80后汪党威独自一人坐在自家展位上。
“中午时还挺热闹的,现在大家都去听论坛了。”汪党威是深圳垂直空间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为什么远道而来?他一开始笑着说:“被忽悠过来的。”不过,很快一本正经道:“还是值得的!”
垂直空间主要做工业设计,产品分三大类:出行工具、工业设备、可穿戴设备。
“不要以为我们是人家做出什么产品,我们再做设计。”汪党威严肃道,“工业设计其实在某项技术落地之前就已经参与,因为设计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舒适度、便捷性等等,一项好的设计,能够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活中落地的可能。”
所以,汪党威也去听了好几场自己感兴趣的论坛,“了解行业动态嘛,我们可以提前做工作。”
是展示更是交流
对于千寻位置来说,展示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
在千寻位置所开发的机器眼中,世界被分割成小小的像素,让机器人的世界更加精准,但这双机器眼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哪些服务?
“我们目前能想到的,是无人机、无人驾驶等。”千寻位置公关经理钟啸说,“但肯定还有更多运用的可能。”
钟啸曾听过一句话,爱迪生发明了夜生活。“未来有太多可能了,我们来这里,除了展示,更重要的是和年轻人交流,来寻找脑洞的。”
分享——
2050大会,每个人都是志愿者,在不同的领域,带给他人灵感,也迎来自己的收获。
除了技术还有科学
“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告诉大家,除了技术,还有科学。”
陈征,是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副秘书长,他有一种无奈:“打开科技类网站,里面常常只是it、3c、云计算、区块链这些火热的概念,自然科学去哪了?”
陈征告诉记者,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技术是当认识世界之后,根据自我的需求,对自然现象有目的的编程。
“现在老百姓只认识技术不认识科学。”陈征说,“既然是科技团聚,争取在里面引入一些科学的元素。”
是志愿也是乐趣
在2050大会现场以及官方网站上,所有的指南、介绍等资料,都是中英文对照的。
英文翻译者,是33岁的美国人michele,大家都称他“米给力”。
“翻译了大概10万字吧。”呆在中国10年,米给力的中文特别溜,“完全是帮忙性质的,没有收一分钱。”
其实也有乐趣,“因为大家都是志愿者,所以协调上会相对弱一些,因此我也学到了怎样自己去解决问题。”
2050大会期间,米给力相对来说稍微空闲些,因此他能去听去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展览和论坛。
曾经在美国硅谷生活过,大会上展示的科技,对米给力来说不算特别新,但他也有自己的感慨:“中国人太乐观了!像这场大会,去年11月王坚博士才有了要做的想法,春节过后才正式启动,短短三个月时间,能把大会真正办下来,并且呈现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在美国是无法想象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