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铖 通讯员 杨旭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必须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执行的层面上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浙江积极探索海滩整治与保护工作的制度创新。
作为“河长制”向海的延伸,2017年以来,我省在沿海地区全面启动实施“滩长制”。目前浙江正积极探索从滩面管理为主的“滩长制”向覆盖海洋综合管理的“湾(滩)长制”拓展提升,已初步建成湾滩结合、全域覆盖的“湾(滩)长制”组织架构,构筑了统筹推进、系统施策的管控格局。
5月1日,浙江全面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
凌晨5时,天刚蒙蒙亮,象山县墙头镇镇级滩长朱静波就已经拿上手电筒,赶在滩涂涨潮前,对他所辖的1500亩滩涂开始了巡视。“一般每周至少巡查一遍,现在休渔了还要更频繁些,看看附近海面上有没有渔船,滩涂上有没有串网和地笼网,一旦发现就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
如今,在浙江总长6400余公里的海岸线上,活跃着2000多名和朱静波一样的湾(滩)长,守卫着海湾和滩涂。
滩涂,是沿海村民辛勤耕耘的“粮田”。浙江沿海海滩面积辽阔,资源丰富,是沿海居民生产作业的重要场所。守护蓝色国土,浙江在行动。
守护海洋
海滩呼唤“守望者”
作为我国海洋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浙江面临着海洋治理的重大挑战。海洋污染80%以上为陆源污染,要想管好近海生态,就必须管好滩涂和海湾。
亚健康的海洋呼唤着“守望者”的出现。2016年底,借鉴“河长制”治水的成功经验,象山在全省率先推出护海新机制——“滩长制”。
象山县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片包干”的原则,分别确定镇乡(街道)级、重点村“滩长”,在县“一打三整治”行动协调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本辖区滩涂违规违禁网具的调查摸底、巡查清缴、建档报送等工作,并建立“周督查、旬通报、月总结”制度。这为修复滩涂湿地资源、守好这一方“粮田”迈开坚实一步。
除了主管单位不一样,组织架构与浙江之前闻名全国的治水机制——“河长制”可谓异曲同工。
2017年7月,浙江在全国又率先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沿海实施滩长制的若干意见》,开始在沿海地区全面启动实施“滩长制”。作为“河长制”向海的延伸,“滩长制”成为海滩整治与保护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全面取缔海滩违禁渔具、“三无”渔船,加强入海排污口和农药清滩行为监管,加强非法占用海滩和非法修、造、拆船舶监管,加强岸线管理和整治修复等一系列工作全面展开。
2017年,《国家海洋局关于开展“湾长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并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浙江、秦皇岛、青岛、连云港、海口“一省四市”先期开展了“湾长制”试点工作。有了“滩长制”的基础,浙江成为了唯一一个全省沿海全域覆盖的省级试点。
湾是滩的“骨架”,滩是湾的“细胞”。
此后,浙江“滩长制”开始向“2.0”版本迈进。目前浙江正积极探索从滩面管理为主的“滩长制”向覆盖海洋综合管理的“湾(滩)长制”拓展提升。其中,“湾滩结合”是我省试点工作最大的特色亮点,形成省、市、县三级以湾长为主,乡(镇)、村两级以滩长为主的五级架构,实现管理海域和海滩全面覆盖的目标。
2018年浙江省政府报告提出了全面实施保护水环境的新政:完善“河长制”,实施“湖长制”,探索“湾长制”,这对“湾(滩)长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介绍,通过“湾滩一体”设置,做到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全省形成“以湾统滩、以滩联湾”的治理框架,实现管理海域和海滩全面覆盖的目标。同时,浙江将“湾长制”和生态红线、灾害应急防御、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相结合,打出组合拳。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已确定各级湾(滩)长近2000名,其中市级湾(滩)长9名、县级湾(滩)长97名、乡(镇)级滩长553名、村级滩长及护滩员1309名。沿海五市以湾长为龙头、滩长为骨干、部门配合、全面覆盖的湾(滩)长组织体系已初步建成。
下一步,浙江省将健全管理运行机制,统筹推进“滩长制”“湾长制”“河长制”的有效衔接,制定责任任务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级湾(滩)长、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范围;加快形成“一湾一策、一滩一策”的治理方案,探索推进“湾(滩)长制”工作标准化。
这是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是督办、问责等制度的延伸,是破解管理体制机制藩篱、压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制度创新。
3月14日,全国“湾长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台州召开。对于台州以及浙江在推进的“湾长制”试点工作,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给予了高度评价:浙江将“湾长制”和生态红线、灾害应急防御、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搭台唱戏、立梁架柱的基础性作用。
护渔护海
巡滩“绝活”各不同
在“湾(滩)长制”拓展和提升的过程中,浙江沿海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和手段。
看到涨潮前的滩涂上出现一些隐隐约约的条状起伏,象山县墙头镇洋北村曹优攀滩长眉头一皱,转身回家拿出了自己制作的“海马”,飞驰在茫茫滩涂上。“海马”是象山渔民在滩涂上行动的主要交通工具,驾驶时,一条腿跪在木制的“海马”内,另一条腿蹬泥涂,就可以快速前行。“一些地笼放久了之后已被淤泥覆盖,不容易发现,一定要过去摸一摸才知道。”
墙头镇位于象山半岛滩涂面积最大的西沪港内,港内潮缓滩浅,是宁波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在滩涂上用地笼网捕“望潮”是当地渔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使用一段时间后,地笼网容易陷进滩涂里,回收太费力气,渔民一般直接在上面再放置新的,如此一层层叠加上去,不但数量多,清理起来也十分费力。最多的时候,渔民在滩涂上连下脚的地方也没有,滩涂渔业资源根本没法恢复。”据镇级滩长朱静波介绍,实施湾(滩)长制以来,西沪港墙头镇区域的3万多亩滩涂就清理了二三十万顶地笼网。
根据实际情况,墙头镇的滩长们在潮落时用“海马”接近地笼网,拴上绳索,再等涨潮时拉上岸。“有时碰上来滩涂收网的村民,就让他们自己看看网到的都是什么样的幼鱼,问他们幼鱼抓光了以后靠什么吃饭?”这些滩长们说,有时村民不理解,还要跑到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
经过他们的努力,西沪港上万亩滩涂里的地笼网已基本不见踪迹。象山县墙头镇的滩长们根据自己多年海边生活的经验,把传统的赶海工具用在了湾滩环境整治上,而在台州温岭的石塘镇,滩长们则用上了“高科技”。
作为石塘镇的39名村级滩长之一,尚亨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自己分工负责的海岸边巡逻,及时处置发现的入海排污、往海中乱倒垃圾、滩涂地笼网、涉渔“三无”船舶等问题。若是碰到无法及时处理的问题,尚亨琴便立即掏出手机,通过“岸滩监管APP”,上报问题到信息指挥中心。“信息平台受理问题,通过研判再行交办,渔业综合执法、环保、渔政、海事和‘三改一拆’等部门及时进行受理问题办结处置,并回复办结情况,形成闭环处置。”石塘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信息中心同时监督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在石塘镇综合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港口、码头、海滩的远程监控画面。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这套监控系统整合天网工程、渔港可视化系统、海防监控、无人机和社会视频系统。自从全面开展“湾(滩)长制”工作以来,在平时的视频监控中如若发现违规违法行为,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会及时告知对应滩长予以整改。“与此同时,指挥中心还可以实时监控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做到了可视化系统助力‘湾(滩)长制’落实。”
除了对港口码头、重要岸滩的远程监控之外,温岭市还组建了无人机巡滩小分队,进一步保障监管巡查全覆盖、无盲区。
融滩于景
滩美人富两相宜
3月10日,一条“玉环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今年首批反嘴鹬”的新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的背后,是我省海洋人近年来扎扎实实开展海岸带整治修复工作,同时得益于当地“湾(滩)长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据悉,2015年,玉环市编制完成《浙江省玉环市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申请并实施中央项目资金1.27亿元,配套资金0.32亿元,用于海岸带整治与修复,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红树林种植、滩涂湿地整治、海岛岸线整治修复等。
目前玉环已成功地将滩涂上的红树种植面积扩大到1800多亩,最早一批种植的红树林已长到2米高,整片红树林显得郁郁葱葱,玉环成为我国纬度最北端种植面积最大的独特的红树林景观区。
“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能吸引深水区的动物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美引鸟来’。” 玉环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科陈志明说,现在红树林区成了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受益于变美的湾滩,渔民的生活也随之越来越富裕。
“之前哪能想到,闲置不用的老房子也能派上大用场。我们村现在80%的老房子都租出去了。”会用APP巡滩的村级滩长尚亨琴是台州温岭五岙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几年前他以每月300元的价格将自己的老房子租了出去。
曾经破旧的民居,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格调独特的石屋民宿。之后,不少村民也将闲置的老房子用来出租,赶上了“民宿热”,如今村里房屋的租金最高达到了每月1800元,五岙村已有各类特色精品民宿20多家。
天气一天天转热,海岛旅游迎来旺季。走进温州市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能看到大片金灿灿的沙滩。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沙滩与天然的港湾、古朴的渔船、沿岸的“海味”民居相映成趣。
东岙村的沙滩修复工程于去年8月完工,这个纳入温州市(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核心区)蓝色海湾整治(以下简称“温州蓝色海湾整治”)的项目,修复岸线135米、面积1.84万平方米。它的成功修复,扮美了东海海岸,扮靓了海岛渔村,也富了一方百姓。
“以前一年2000元就能租一间房,还没人租。湾滩整治之后变得供不应求,租金涨了十倍不止。”洞头人吕俊健原先在温州市区从事数码产品销售行业,听闻家乡变美了,立马联系亲戚在沙滩边以每年6万元的租金租了两间店面,开了一家名为“淘海人”的饭店。
“去年项目改造完成后,第一个黄金周7天的流水就有5万元,今年春节这附近的饭店民宿也是异常火爆。”虽然海岛旅游的淡旺季区别十分明显,但吕俊健对未来非常乐观。“这些年洞头岛越来越美,相信之后游客只会多,不会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