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红船论坛”会议现场。 本版图片均由光明日报记者 刘嘉丽 提供
浙江在线6月26日讯 编者按:6月21日,在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嘉兴南湖,光明日报社、浙江省委宣传部和嘉兴市委联合举办了首届“红船论坛”。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以深邃的历史思考和凝练的理论表达,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源头的“红船精神”。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要求全党“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举办“红船论坛”,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南湖重要讲话精神,把红船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不断引向深入。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展开热烈讨论,浙江在线特摘选部分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
李捷
“红船精神”所代表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开辟新时代、奋斗新时代、成就新时代必不可少的伟大精神。
第一,“红船精神”贯穿党的97年奋斗历程,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也是激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精神。
97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们在向全世界宣告党的成立时,塑造了“红船精神”。纵观20世纪直至今日的世界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这个近百年的大党老党,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创造出中国革命奇迹、中国改革奇迹、中国现代化发展奇迹这样一个又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我们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第二,“红船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既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新时代用自我革命统领社会革命的动力之源。
在中国共产党97年光辉历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蕴含极其丰富,然而探究其最为核心的精神根脉和力量之源,仍然是红船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来说,创新永远是其勇立于时代和实践潮头、为民族和人民指引前进方向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自觉、理论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奉献是其扎根于人民、取信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并拥有最为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成功之道,也是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
第三,“红船精神”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次伟大飞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的伟大新起点,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新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历程,高度重合、高度关联,绝不是偶然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所肩负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重大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用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伟大自我革命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社会革命。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社长】
新时代让红船精神大放光彩
张政
红船精神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红船精神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回顾97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与党所具有的思想建党、人民至上和自我革命的特质是密不可分的,这些特质与红船精神都有着内在的血脉联系。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我们应结合时代特点,着力发挥好红船精神对强化思想建党、培育人民情怀、推动自我革命的引领作用:
必须坚定不移坚持思想建党。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四个自信”的政治定力与魄力,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时代课题和理论体系,并具体提出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等重要理念。新时代坚持思想建党,最重要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扎实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必须坚定不移与人民一起奋斗。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历史叮嘱今人,昭示未来:永远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驶向光辉的彼岸。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做好红船精神研究大文章
李忠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这是对全党提出的大要求,也是红船精神研究要做的一篇大文章。怎样做好这篇大文章?怎样不断把红船精神的研究推向深入?
红船精神是当年建党实践的产物,是在建党实践中表现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又指导党的实践的开展。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弘扬红船精神,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发展。所以,对红船精神的研究不能光停留在精神层面,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要正确认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看到,精神力量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物质力量是不够的,有时甚至是极差的。但是,我们党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发展了、壮大了、胜利了。原因是什么?毫无疑问,精神力量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当年的很多先烈,在走上刑场时之所以无所畏惧,就是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所以,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都充分发挥和利用了精神的力量。通过思想建设、精神激励、榜样示范以及其他各种方式,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念和精神,转化成一种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正因为有了这种力量,我们才克服了难以计数的困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取得了胜利,走到了今天。
但是也要看到另外一面,即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情况下,我们也出现过过于夸大精神力量作用的问题,发生了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事实证明,精神不是万能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运用精神的力量,但是不能光靠精神的力量。根本上还是要以经济为基础,还是要讲物质利益,还是要给人民实实在在的好处。从整个社会来说,需要用精神的力量来引导和弘扬正能量,但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光靠精神力量来从事他的工作、指导他的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必须以制度为基础,必须以法治为基础。要善于把物质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有所偏废。
所以,红船精神不是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的,而是要转化为伟大实践的。研究和弘扬红船精神,也不能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而必须立足于实践层面,做好精神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相结合的文章,着力通过精神向物质、精神向实践的转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
【作者为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
薛庆超
浙江嘉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红船精神”发源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仍然展现着鲜明的时代魅力。红船精神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深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胆探索、勇立潮头的历史创造精神。中国正在创造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和巨大变化,彻底解决了一直困扰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首先应当是大胆探索,勇立潮头,在理论上、思想上、实践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21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
二是一往无前、引领世界的历史担当精神。当今世界,乱云飞渡,乱象丛生,美国自顾不暇,只好提出“美国第一”来掩饰自己在全球的战略性退却与收缩。乱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华民族迎来了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要在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基础上,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勇敢地担当起引领世界的历史重任。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向整个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高瞻远瞩、厚德载物的历史负责精神。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的文明古国。与古代中国同为人类文明古国的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有的消失了,有的断代了,有的落后了。唯有中国和中华文明贯通古今,继往开来。因此,要站在具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的中华文明发展制高点上、站在具有近100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制高点上、站在具有近70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制高点上、站在具有四十年改革开放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制高点上,以对中华民族负责、对世界发展负责,对人类文明发展负责的理念,思考我们能够为未来中国、未来世界、整个人类创造什么、提供什么、留下什么。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在时代潮头赓续红船精神
张伟斌
九十七年风雨兼程、筚路蓝缕,“红船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中代代相传,不断深化。我们要铭记这一永恒的思想丰碑,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奋勇前行。
——继续发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健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制度根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新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更要担负起为发展闯关、为全国改革探路的时代使命,在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文化强省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推进“六个浙江”建设,努力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营造最佳发展环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尽早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作出贡献。
——继续强化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筑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仰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作为新时代真抓实干、勇立潮头的奋进者,要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位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对党的历史认知和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感,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继续秉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群众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这个“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包含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也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更高的标准来推进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从红船精神看中国道路的探索
郑小九
习近平总书记把建党精神升华为红船精神,彰显出自觉的、鲜明的、深刻的道路意识。习近平的道路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四个方面问题的思考:为什么出发?往哪里去?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姿态走路?
第一,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概括为红船精神的内涵之一,“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
第二,往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定理想”作为红船精神的内涵之一,要求共产党员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这个“光辉的彼岸”,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走什么路?红船所走的革命路就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党在建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四,以什么样的精神姿态走路?一是革命精神。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二是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红船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三是开拓精神。红船所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新路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做时代的拓路者。四是团结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具有追求团结统一的传统,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