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验室在世界各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均是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其复杂性、关联性、开放性、整体性、自组织性等特征是复杂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建设之江实验室是浙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强弱项、补短板、培育新动能、争创新优势的又一力作。之江实验室聚焦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制高点,以空前力度打造拥有一流大科学装置、一流人才队伍、一流创新生态、一流科研成果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基地,争创国家实验室。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起点上,高标准建设之江实验室,体现了浙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实验室建设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更高要求:“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给之江实验室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目标导向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圈
之江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争创国家实验室。这就要求之江实验室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浙江优势,集聚高端资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符合国家水准的新型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基地。这是一项复杂而又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系统的科学认知和技术安排。
国家实验室在世界各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均是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其复杂性、关联性、开放性、整体性、自组织性等特征是复杂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持续良好发展的国家实验室在需求引领、源头创新、前期研发、产生成果、技术转化、市场应用等所有环节上系统衔接,形成上、中、下游系统有机链,统筹融合人才、资本、信息、技术,使多元主体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适应,逐步达到有序优化的组织结构,从而形成强大的系统整体创新能力。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之江实验室,首先必须体现在系统性建设上,将系统的科学思想、方法与技术落实于建设之中。要结合前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科研基础保障的特性需求,通过系统设计、统筹布局、优化整合、持续推进,形成定位明确、功能互补、互动互融、协同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杭州未来科技城和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区域支撑作用,汇集产业、企业、人才、资本、中介、院校等各方力量,形成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绩效管理
探索利益实现和激励机制
争创国家实验室,是一项十分耗费资金、人力乃至耗费时间和空间的长期工程,要有充足的资源高强度持续投入。国家实验室无论采取何种建制模式,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政府的巨额经费投入和政府主导下的多方通力合作,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而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参与者的多方博弈,极有可能影响到建设效率、创新效率乃至建设预期。
大量实证分析表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研发创新,既有“诱导效应”,又有“挤出效应”,财政资金的支持强度与创新效率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巨额投入形成的高强度监管与创新主体科学事业的自由开放理念之间的长期争执,以及国家所有者、管理运营者、社会参与者之间的利益纠葛,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产生逆向选择,从而降低创新效率,甚至损伤实验室设立的本源。所以,建立有效的资源投入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的绩效管理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将资源转化为效益,才能基于利益共享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之江实验室建设是浙江创新发展的百年大计。可持续的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投入,是之江实验室建设和运营的基本保障。这不仅需要政府高强度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投入。为此,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竞争项目,通过竞争与合作并将竞争化为合作,最大化、最优化地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结合实验室的目标与任务,从人才、企业、产权、市场等方面建立并完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创新收益分配,激发资金投入和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之江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和发展动力。
协同攻关
破解科技创新薄弱难题
争创国家实验室,在浙江科技史上尚属首次。浙江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优质创新资源较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而要将之江实验室打造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基地,其难度前所未有。之江实验室作为浙江实施科技新政和创新强省的战略平台,在破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资源分散低效的难题上,被寄予厚望,而实现预期的不二法门就是协同各方资源、建立协同机制、展开协同创新、协同攻克难关。
协同创新是国家实验室最核心的特征,这种“协同”超越学科规制、机构藩篱和区域边界,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平台共享和成果开发等各方面,都体现着多主体优势互补、协同协作的特征。国际先进的国家实验室大都体量庞大、雇员众多、学科交叉、设施先进、综合集成,无论是资源投入多元化,还是跨学科的深度融合,无论是政产学研一体化,还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均是通过协同协作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协同创新是各类国家实验室普遍采用的创新模式,也是全球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趋势。
之江实验室是我省聚力建设的新型科研机构,其“新”就在于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样本,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组织架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全球化的开放创新,其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实行混合所有制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多方协同的组织和政策保障机制,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自主建立项目发现和组织管理机制,实施更具差异化和灵活性的人才政策,探索符合科研规律和激发创新活力的评价考核机制等,努力实现资源、人才、学科、平台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从“他组织”到“自组织”内生驱动发展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开放共享
优化科技创新基础平台
开放共享是协同创新的基本属性,也是国家实验室构建新型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之江实验室作为浙江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创新的实践基地和国家实验室的预备力量,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构建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使各创新要素合理分工、高效对接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基础平台作用。
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通过开放、流动、合作和竞争,广泛汇聚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和优势创新资源,容纳不同利益群体的创新创业者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开放的主要做法是增加流动性,实验室应面向全球开放,坚持社会化、市场化运营方向,建立人才、企业、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流动机制。着力大开放、大合作、大协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因竞争而合作,因合作而汇聚,因协同而创新。
打造共享共用研发平台。以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聚焦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谋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大科学装置,搭建公共创新空间和设施平台。通过“一体双核多点”的组织架构,实行共建共管,吸引以浙江大学、阿里巴巴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共同享有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设备等创新资源,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通过产权保护、专利许可、联合研发,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发展。
【作者:徐竹青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