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聚焦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2018年08月24日 06:16:55 来源: 浙江在线 吕苏娟 王玉宝 俞熙娜 唐骏垚 吴佳珅 张萍 郑亚丽 祝旖波

  编者按: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迈向现代化、实现“两个高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数字经济不仅与新兴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信息技术及其创新应用密切相关,也是对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实现转型发展的一次赋能。本次“之江观察·评论员调研行”专题聚焦数字经济,反映社会各界的创新实践,提炼路径方法,总结经验教训,以求为浙江数字经济的腾飞提供有益借鉴。

  数字政务,政府应大有作为

  数字经济大潮正兴起于浙江。如何抢抓机遇,夯实根基,真正把浙江建设成为数字强省?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一个理念引领、行动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数字技术、流程再造、效率提升以改善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是数字浙江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更是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要基石。数字政务建设如何破除壁垒、打破惯性,检验着浙江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能力。

  哪个车辆违规改装,哪个区域在途车辆数量突然上升,哪条道路上电动车横穿马路频发……这些关乎城市交通效率和安全的“密码”,时刻滚动在杭州“城市大脑”实践基地的大屏幕上。正是这项创举,使杭州的拥堵指数从2016年的全国第8位,一路降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全国第83位。同时,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刷支付宝和银联卡坐地铁、一小时办理不动产登记、自助在家打印社保缴费等公共服务创新,也极大地便利了居民办事。最近,杭州还大力推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的“三化”融合战略,这座移动支付之城正在朝着移动办事之城迈进。

  数字技术带动新产业、改造老产业,对这一点大家并无异议。但是,数字技术对公共服务的优化具有裂变效应,对这一点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尚需充分加以认识和重视。我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卓著,但如果深挖数字技术这个宝库,政务服务效率的提升还大有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如果技术已经明确展现办事便利的空间,那么政府就不应该默许公共服务继续停留于“前数字”时代。如何结合公共服务需求,创设数字化破解方案,需要政府勇于探索,主动作为。

  打破行政壁垒。出于方便管理和维护部门利益的考量,诸多数据往往沉淀在各个部门的数据库里。打破数据孤岛,就需要健全顶层设计,依靠更高层级行政权力统筹推进。杭州专门成立数据资源局,强力推动各部门开放数据,在不到一年间全市各部门300多亿条数据信息实现共享,为城市数字化奠定厚实基础。

  突破惯性思维。数字技术呈现出新的服务模式。但是,在现实中,一些部门已经习惯了传统管理模式。面对新技术,是否存在本领恐慌和惯性思维,甚至刻意维护传统模式下滋生的权力感和既得利益?值得破解和防范。杭州的“城市大脑”正在向2.0版本升级,更多部门的管理工作将纳入这个系统,这无疑将考验相关部门接纳新事物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推动政企联手。曾有业内人士形容数字时代城市治理的弊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路口红绿灯和摄像头的距离。因为目前很多地方的红绿灯还不能根据路况自动调节。这背后的现实是,政府自身缺乏利用新技术破解难题的能力。技术企业单方面又不能很好把握公共管理的症结,将技术语言有效转换为治理方案。所以,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还需政企积极联手。杭州的“城市大脑”正是政府与阿里等企业的合作典范。

  迈克斯·泰格马克在《生命3.0》一书中,将人工智能形容为生命的3.0阶段。在这一阶段,后期人类不仅可以重新设计自身的软件,还可以重新设计自身的硬件。当前,我们致力于改造和提升的各类公共服务,不过是自身软件设计的一个开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已远不止是一场触手可及的升级,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巨变。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关键

  如果把数字经济看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核心技术则是地基。地基牢,大厦可以盖得更高;反之,数字经济宛如空中楼阁。调研中,包括之江实验室在内的相关负责人的看法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在浙江,数字经济可以说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辆高速“动车”:总规模1.96万亿元,居全国第4位!这是去年浙江数字经济的傲人成绩。在市场上,数据已变现成巨大的商业价值。

  但是,与已成气候的应用技术相比,数字经济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有着核心技术短板的隐忧。这个短板不光是浙江有,而是全国都面临的普遍现象,带来的痛感让人揪心。

  那么,这个短板为何一直未能补齐?一个原因是,不少企业功利性思维太重。核心技术相关的基础性科研显得过于漫长,动辄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还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可是“在别人地基上盖房子”并不牢固,一旦发生贸易摩擦,缺乏根基的企业很容易被卡住脖子。

  长痛不如短痛。细琢磨起来,对于核心技术的认识有待重新挖掘:从研发上看,核心技术并非靠一个人苦思冥想,关起门来造车,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从构成上看,核心技术不是孤零零的,而是产业链上下游互相支撑的体系;此外,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而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以之江实验室为例,除了加速研发相关前沿、核心技术外,更是信心满满参与到相关标准制定中,在国际上力争创造出更多的之江元素。

  我们正在改变。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讲,省政府出面协调并筹建之江实验室、浙大国家大科学装置等机构,以政府宏观职能弥补市场机制的缺憾。在源头上,重视基础领域的原始技术创新,努力掌握为我所用的知识产权。基础研究不单是国家层面的事,探索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之江实验室承担了浙江的责任。从吸引人才方面来看,浙江多个城市出台人才新政,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一波接一波,客观上为数字经济建设提供了生力军。

  数字经济效果如何,尚待时间检验。但是,有几点建议可供参考。其一,政府主导下的投资筹划要抓重点,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集中火力猛攻关键技术,而不是“大水漫灌”“天女散花”;其二,技术创新应该是普遍的,大企业需要核心技术,小微企业也需要。一二线的大城市需要创新,三四线的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同样需要创新;其三,国外的最新动向值得关注,同时也要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技术新天地。

  万物皆数。核心技术这枚国之重器“靠化缘也化不来”,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以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浙大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建设为契机,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贡献更多的原创技术。惟有打牢核心技术根基,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引才用才等方面进一步放大招,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出盎然生机的那一天才不会太遥远。

  变道超车,传统产业焕新颜

  一谈到数字经济,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BAT”或者华为等企业。可是,令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数字经济决非只是几个高大上技术企业的“菜”,如果真正读懂数字经济,它还可能成为水泥行业、轴承制造、袜子生产乃至养猪产业的“青春宝”。

  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怎么干?转变理念是前提——每个行业都应该意识到数字经济与我有关。用理念先行引导数字经济布局,传统行业也可以与数字经济产生“化学反应”。

  就以水泥行业为例。当笔者行走在金华红狮集团的水泥生产厂内,满目绿意,完全没有想象中扬灰漫天的生产场面。厂区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40多个基地、500多台生产设备的运行数据。一块石灰石,从原料进厂到变成水泥,全程都以数据形式显示在平台上,极大地提升了水泥生产的工艺水准和管理效率。

  水泥厂的场景之变,彰显的是传统产业对数字经济“为我所用”的融合智慧。

  红狮与数字的故事这还没完。从“为我所用”到“我要参与”,红狮又迈出了产业数字化到数字产业化的新跨越。例如,通过整合个体货车资源和中小企业需求,打造了“无车承运人”项目;通过“生态链仓储”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共享仓储、专线配货等服务,将自身的物流业务转化为新电商模式,实现数字产业化。

  可见,从传统业务中剥离出互联网属性高的部分,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对接,在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同时,也能让其他中小企业“搭伙做饭”。无论是“为我所用”的融合智慧,还是“我要参与”的理念进阶,都充分展示传统行业进军数字经济的强大可塑性。

  不光是企业需要理念革新,每行每业乃至每个人都可以和数字发生“链接”。只是“链接”方式须因个体而异,避免交出“雷同卷”。大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做加法,中小企业可以在局部领域创新攻关做乘法;有基础的农村搞智慧农业、智慧旅游,交通物流基础好的农村还可以在电商上做文章;服务业继续创新B2C、M2C等新业态,“数字+政务”为智慧政府提供利器……这种“点石成金”的催化剂效应,正是数字经济的魅力所在。

  “链接”数字经济难吗?难。一定要做吗?要。信息和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蕴藏着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动能。然而,数字经济时代的美好生活图景不会无为而至,正如省经信委总工厉敏所言,浙江的数字经济要走在前列,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制度。拿人才难题来说,除了给钱给房的常规动作外,政府加大制度供给的空间仍很大,比如以资源换人才,发挥数据共享、市场开放的吸引力等。

  上个世纪90年代,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就预言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话拨号上网的嘟嘟声、调制解调器的滋滋声、每秒几K的网速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电话线到光纤通信,再到移动通信普及,从2G、3G到正在到来的5G,数字中国已然飞速向前。要在数字经济的新赛道上领跑,不转变理念思维不行,转变慢了也不行,这是时代赋于我们的又一次大好机遇。

  强大引擎,助推薄弱区发展

  作为一场新经济革命,数字经济正踏着时代浪潮,擘画出波澜壮阔的新图景。那么,携带“互联网”基因的数字经济存在地域选择吗?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是先天不足还是一个赶超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前往衢州调研,试图从当地数字经济发展中找出答案。

  论经济发展程度,衢州在全省并不出挑。但走访下来,衢州这个让外人以为数字经济的“洼地”,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活力,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做到心中有“数”。对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地区来说,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赶超契机,要想搭上这趟车,确立理念很重要。以电子政务为例,“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省推出,衢州成为改革试点,为什么是这里?数字是支撑。通过打通网络壁垒和信息孤岛,衢州的电子政务走在全省前列,目前还在探索区块链、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在政务服务上的应用。巨化集团的数字化转型,靠的也是较早的数字化意识。2003年,巨化就成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集团设计流程化的生产线等。如此看来,发展数字经济,靠的绝非单纯的经济实力,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发展中侧重数字化的引导和应用。

  抓住“数”中转机。当下,一方面是传统经济的发展阵痛,另一方面是数字经济的异军突起,二者交织出来的发展画面动人心魄。在巨化集团的生产车间,已鲜有工人亲自操作,APC系统投用后生产装置的自动化率达到了95%,这使得化工行业的安全和环保两条红线都有了更精准的保障。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智造业”的飞跃,产业数字化是其中一条主线。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地区,数字化都是传统行业提质增效的新蓝海,是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的催化剂。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相对薄弱地区抓住机会,对传统行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其实是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变量。

  更须主动而为。不可否认,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集聚高端资源。但数字经济没有“有色眼镜”,它既可给发达地区锦上添花,也会给落后地区产业赋能。2017年1月,金瑞泓科技(衢州)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硅片项目落地衢州。至此,这片土地上已经聚集起阿里巴巴、网易、中兴、安恒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政府的牵头和积极引领下,吸引一批高精尖的企业,无疑为本地的数字经济注入一池活水。凭借这些主动的“引进来”,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离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反而更近了。

  体现差异化竞争。在走访中,一些企业反复提到,相比较资金和技术,人才是他们最急需的,这确实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短处。相应的,这些地区有着资源、环境、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金瑞泓董事长王敏文就直白地说,发达地区当然有很多发展数字经济的优势,但衢州的营商环境和给出的优惠政策等,性价比远超发达地区。这也启示我们,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发展数字经济,要找准哪一片“海”适合发展什么,因势利导,错位发展,才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和能力。

  数字经济的浪潮正澎湃而来。作为一种普惠经济、开放经济,它带给更多的企业参与经济活动、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对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地区而言,这是一次赶超的窗口期,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各地都要重视起来,把握历史机遇,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标签: 数字经济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