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从业24年的外贸老兵——“做外贸依然是一片蓝海”
2018年09月13日 06:11:32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来逸晨

  浙江在线9月13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来逸晨)我从22岁起投身外贸行业,如今已有24年。从昔日一位普通外贸业务员,到如今一家国有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可以说,是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

  1994年夏天,我入职浙江省化工进出口公司,成为一名业务员,做的是医药类化工产品的出口。那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刚刚正式颁布实施,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发展对外贸易,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保障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进出口企业也已完全实行自负盈亏。当时正是浙江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发展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国内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浙江出口从以茶叶、丝绸等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我的单位也成为国内 “医药中间体”出口第一梯队的一员。

  没有合作供应商,没有国外订单。最初的起点可谓是“前无古人,两眼摸黑”。破题的方法在于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我和同事们从厚厚的黄页本里,找出省里各家化工厂名录,逐一打电话问询是否有可供出口的医药中间体产品。将信息统一收集后,根据工厂厂址制定路线,一家家实地考察,择优合作。此外,为寻求国外订单,我们每年都要制作上千封产品推销信,平邮到海外潜在客户的手里。大海捞针式的寄送推销信,每个月也只能收到1到2封回信,一年下来累积1到2个新客户。

  这种情况在进入新世纪后发生了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浙江顺势而为,在“八八战略”中提出“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那之前,诸多国外举办的专业展销会上,我们这些企业代表只能去找国外潜在客户的展位,上门推销。这回终于摇身一变做起了参展方,设立展位,亮出产品,布展迎客。到2010年左右,欧洲一些大型的展销会上,几乎一半展位都是中国企业的。乘着改革开放春风,数不清的中国产品走出了国门。

  2011年,我升任省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彼时,国内电子商务发展势头正盛,我组织公司团队打造了一个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融易通”,针对国内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贯通整个外贸流程的出口服务。同时,关注“内外贸均衡”,发展进口,将产自北美洲的木浆、纸浆等国际优质原材料引进国内。

  步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2016年,我来到浙江省土畜集团。集团拳头产品“Kaisheng”牌肠衣“工贸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启发了我:自有品牌+自主设立生产加工基地,从源头保证质量,把这一模式复制到更多产品领域,并随新时期的开放脚步走出去。

  “工贸一体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海外办事处,负责加工环节的贸易订单外放。在2016年,我们在缅甸设立了第一个海外办事处;接着,以承包生产线、合作办厂起步,逐渐积累海外办厂经验,培育生产管理队伍,为建设海外基地打基础。2017年,我们在柬埔寨推出轻工产品加工业务,去年的营业额有400万美元,今年更有1200万至1300万美元的箱包订单、1000万美元的服装订单落地。

  如今,老百姓对食品品质的要求日渐提高。在进口业务领域,我正大力推进 “健康食品战略”,把欧美地区价廉物美的乳制品、肉制品、红酒引进国内。今年中秋节,第一批南非进口的红酒将进入浙江市场,为人们的节日生活增彩。作为一名老外贸人,直至今天我仍信心满满:做外贸依然是一片蓝海,大有可为!


标签: 改革开放;浙江;外贸行业;订单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